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社论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分支,政治新闻报道往往被认为是客观和公正的,但由于不同的意识形态,绝对客观的新闻不存在,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记者的立场和态度。本文根据中日关于钓鱼岛事件的冲突,分别从《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精心选出两篇报导进行研究,这两篇报道都是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并且报道的日期也相近。为了更加全面地认识中美报刊在报道倾向上存在的细微差异,进而揭示中美对中日两国在此次事件中所持的态度,本文以Martin的评价理论为基础,收集相关新闻报道,展开比较分析。通过分析中美媒体对中日钓鱼岛纠纷的报道中使用的评价性资源,来分析中美媒体在针对钓鱼岛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的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本文以中美两大主流媒体就“钓鱼岛问题”的两篇新闻报道为文本依据,从评价理论的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级差分别展开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态度子系统中,裁决资源最丰富,说明在新闻报导中,报道者为了保证新闻报道的表面客观性,倾向于借助裁决资源来表达态度,中美媒体都用了较多的消极词汇来描述此事件,说明双方对此事件都持有批判的态度,但是从表达态度的词汇中,仍然可以看出双方媒体的倾向,中国媒体对于“我们”的报道和描述倾向于选择褒义的词汇,而对于“他们”的报道和描述往往选择含有变异的词汇,而美国媒体则恰恰相反,美国媒体附和日本;(2)在介入方面,作者探讨了报道者如何借助“多声”来表达自己隐含的态度和立场;(3)在级差方面,双方都倾向于使用语气较强的词汇,以表明各自坚定的立场。为了使人们更全面的认识新闻报道,更好地理解报道的客观程度和报道者的立场,本文将帮助人们从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中,发掘报道者隐含的主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