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扰素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蛋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临床上,该类药物主要以常规注射剂为主,由于该类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比较短,用药周期比较长,影响了其临床效果,限制其广泛应用。目前,生物可降解长效缓释微球是蛋白多肽类药物研究的热点。
本课题设计以干扰素为模型蛋白,将IFNα-2b用对苯二甲酸聚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共聚物(PEGT/PBT)包裹制成微球,以期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峰谷现象造成的毒副作用,减少总的给药剂量。
本文首先建立了干扰素的含量的测定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和生物学活性的测定方法细胞病变抑制法(CPE法)。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泊洛沙姆可以很好的维持初乳形成过程中干扰素的活性,羟乙基淀粉可以较好的维持干扰素长期释放过程中的活性。
微球制备工艺研究中,我们通过单因素考察了不同型号的PEGT/PBT材料及材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PLGA对微球粒径、包封率、突释及累积释放量等的影响。研究发现,PEGT/PBT微球中,药物存在释放不完全的问题,添加一定比例的PLGA后,可以较好的调控药物释放。最终确定了微球基质材料的组成为:PEGT/PBT与PLGA比例为3:1。
根据确定的基质材料,确定了微球的基本处方工艺,并以有机相浓度、外水相PVA的浓度以及油/水体积比作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微球的处方。结果表明,优选处方所制备的两种不同型号制备的微球IFN Ms-600和IFN Ms-2000的平均粒径分别为48.00μm和38.82μm,包封率均大于85%,突释均小于15%,体外可持续释放25天左右,累计释放量在80%以上。
微球释放机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进行模型拟合,并考察体外释放试验中各种微球的形态变化及失重和溶胀情况。结果表明,IFN Ms-600及IFN Ms-2000两种微球的体外释放曲线符合一级释放模型,微球中的药物释放主要以扩散机制为主。
IFN Ms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性质考察结果表明,IFN Ms-600和IFN Ms-2000两种微球在给药后4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其后药物缓慢释放,在大鼠体内可以持续平稳的释放15d左右,其消除半衰期分别为93.76h和117.79h,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29.85h和88.29h,与普通注射液相比(MRT=1.98h),平均滞留时间明显延长。
本文采用新型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EGT/PBT所制备的干扰素微球外观形态圆整,包封率较高,在大鼠体内可以持续释放15d左右,制备工艺稳定,重现性良好,为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长效缓控释制剂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