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姆》中的吉卜林印度情结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zdem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了英国文学的天空。尽管自吉卜林引起批评家的注意至今,有许多谜团和争议一直围绕着他,但是,批评家们一致认为吉卜林在英国文学中跌宕起伏的地位和他与大英帝国的联系密不可分。吉卜林于1865年出生于印度孟买。儿时愉悦的印度生活曾在吉卜林的脑海中种下了一颗眷恋印度的种子。他在那时已经把印度编码成象征幸福和无忧无虑生活的符号,因为在印度,他曾被疼爱过、关心过、尊敬过。当他再次返回印度工作时,他感叹自己终于再次回到了“故乡”。随着时间的推移,吉卜林的童年记忆连同他在印度的工作经历演化成了一种控制并占有印度的欲望,我们甚至可以把这种欲望定性为他的“印度情结”。尽管吉卜林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架起“自己人”和“白人”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他对印度的热爱和眷恋是与他对帝国的笃信交织在一起的,吉卜林并不希望印度脱离大英帝国的统治。本文在对《基姆》进行文本分析和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从吉卜林印度情结的内涵及成因,吉卜林印度情结在《基姆》中的体现,吉卜林印度情结下的英印关系及基姆的角色四个方面,分析《基姆》中蕴含的吉卜林印度情结,意在为解读《基姆》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吉卜林从印度的土语及印度的景色汲取营养用以抒写《基姆》,而这些因素恰恰加深了他对印度和印度人民的热爱。印度祥和与繁盛的一面使吉卜林坚信大英帝国的统治能够提高印度人民的生活。在他看来,维持英国的统治现状,更加符合印度人民的利益。他把那些在殖民地出生并在殖民地成长的英国孩子称为“土孩子”。当大英帝国在印度的统治遭受到来自俄国人和印度独立思潮的挑战时,他希望这些“土孩子”能够肩负起维护帝国殖民统治的重任,从而维持帝国的长盛不衰。因为他相信,比起第一代殖民者,这些像基姆一样的“土孩子”具有许多天然的优势。一方面,他们出生于印度,印度是上帝赐予他们的土地,因而他们更加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另一方面,印度人已经接受并且习惯了他们的存在,因为这些“土孩子”是他们的“自己人”。基姆不仅仅是文本中那个在印度收获成长与成熟的土孩子,他看起来更像是吉卜林为摇摇欲坠的帝国开的一剂良药,用以化解他的印度情结。他是吉卜林理想的殖民接班人,他肩负着捍卫帝国荣誉与维护帝国稳定的重任。
其他文献
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1891年5月15日—1940年3月10日)是20世纪俄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和剧作家。《大师与玛格丽特》是布尔加科夫一生创作的总结性作品,是其艺
奈保尔因其小说深刻地反映后殖民地人民被边缘化的境地而备受评论界瞩目。他的小说不仅主题思想深刻,而且叙事形式也新颖别致。通过分析奈保尔叙事手法的运用,可以发现他小说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全固态中波发射机替代了原有的电子管发射机。在发射机中得到广泛应用,全固态中波发射机具有安全性能较高,稳定性高,播出的效率较高,在发射机中优势地
《反垄断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技术性问题。如相关市场的界定等;另一类是与经济体制及其观念转变相关的问题。由于我国经济处于从计划经济秩序向市场
《马可波罗游记》中有这样2段话:契丹省矿山中发现一种黑色石块,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其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这种石块,除非先将小块点燃,否则平时并不着火。若一旦着火,就
阅读理解是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这一重要性使其成为诸多学者研究关注的对象。以往的研究已经提出了一些阅读理解的理论模型,如自下而上阅读模式,自上而下阅读模式,交互
中国曾成功承接了制造外包,成为“世界工厂”。现在中国的服务外包还处在初级阶段,而发展服务外包有助于我国服务业的全球化和优化产业结构。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要对比分析中国承
安·苏·拜厄特(1936一)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及文学评论家,发表于1990年的长篇小说《占有——一部罗曼史》是她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该小说一经出版即获得了极大成功并荣获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光纤通信技术几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文章对光纤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传输中的应用进行了研
人类生产劳动的基本目的在于消费,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消费行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消费行为,又可以区分为两类,即正常必需的消费和奢侈浪费性消费。但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