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性别歧视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国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这一社会现象也通过语言这面镜子折射出来,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性。虽然表现为一种语言现象,它实际上是诸种思想糟粕与陈规陋习在文化中长期积淀的结果,折射出社会对女性的种种歧视。狭义的性别歧视指对女性的歧视,广义的则包含对男性的歧视。本文仅对狭义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展开研究。这种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都颇为常见,是指不必要地区别女性和男性或排除、轻视、贬低女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按照Sapir-Whorf假说的观点,语言不仅仅是社会的产物,它还能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思维与精神构建。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认识和解释,必然受到语言的影响。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前,人们还没有过多的认识和接触语言性别歧视。在西方国家,语言学家对语言性别差异的认识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但初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女两性所用词和音位的考察上,后来延伸到语法特征。我国的学者八十年代之后才逐步接触和研究汉语中的性别歧视。国内研究的开端和基础体现在语言的不对称现象上,在整个研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些研究从性别歧视的语言表现形式入手,指出男性用语是主体,而女性用语则是附属的变体。在全世界范围看来,专家学者自七十年代之后开始系统地研究语言与性别关系,并且在语言性别歧视方面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现代社会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性别歧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更牵扯到语言运用的问题,受到不同条件下语境的制约。本文以Sapir-Whorf假说和女性主义理论为理论框架,从词汇层、句法层、语义层、语篇层等各语言学层面深入分析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的体现。以前的语言学家多倾向于片面、孤立地研究其在语言某一层面的体现,但性别歧视是一个极为广泛的语言现象,同时也充分地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中,存在于不同的语篇中。本文探索的角度扩展至语篇范畴,按照正式程度把语篇划分为正式,次正式,非正式三种,再分别对每种语篇下的语言性别歧视进行分析。由于语言具有普遍性,性别歧视现象在两种语言中的体现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类型又分属不同语族,因此两者的差异又造成了性别歧视体现的不同。本文在分析两者异同之后,又结合原型理论,从文化背景、社会分工及心理定位等方面阐释英汉语言性别歧视的成因。最后,本文以三种语篇中具有代表性的字典、杂志、日常用语中性别歧视现象发展的历时研究为依据,分析其在英汉语言中的发展特征,并预测英汉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发展趋势。语言的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人们只有深刻地认识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主动改变社会意识形态,从根源上避免使用每个构成性别歧视的字、词、句,净化语言表达方式,才能最终达到促进语言和谐和社会和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