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特发性左室室性心动过速(ILVT)射频导管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电轴发生显著改变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对2000年3月至2009月9月,因ILVT于沈阳军区总医院接受电生理检查并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122例患者进行分析。122例患者均按照寻找VT时最早浦肯野纤维电位(PP)或舒张晚期电位(DP)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观察消融时(VT时放电)或消融前、后(窦性心律时放电)ILVT电轴有无明显改变,其中11例患者消融中或消融后室速电轴发生显著变化,测量其发生VT电轴改变前、后即刻的VT额面电轴变化程度、VT周长变化和局部电位(浦肯野纤维电位和/或舒张晚期电位、希氏束电位)至体表心电图QRS波起点的时间变化,及发生VT电轴改变前、后窦性心律的额面电轴变化。通过对上述数据的研究,来分析ILVT射频导管消融过程中室速电轴发生显著改变的电生理机制。结果:11例患者室速电轴改变前、后,PP-V间期分别为14-40(24.8±8.7)ms和24-52(32.8±10.0)ms,PP-V间期差值-1-19ms,P<0.003,明显延长;2例标测到DP患者,DP-V间期分别由61、60ms延长至70、71 ms;而PP-H间期分别为15-33(24.0±6.8)ms、17-32(24.2±6.0)ms, PP-H间期差值-1-2ms,P=0.695,无明显改变。其中4例在室速消融过程中观察到室速电轴的改变是逐渐转换的,且随着室速电轴的逐渐变化,PP-V间期也逐渐延长;另外3例在室速消融过程中观察到室速电轴发生显著改变,但PP-V间期无明显变化。观察11例消融前、后窦性心律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律时心电轴有三种表现形式:①消融前、后心电轴仅有轻微变化;②消融前、后心电轴有明显变化;③消融前、后心电轴变化介于两者之间。在消融时发生室速电轴改变部位附近(通常为稍上方)进一步标测PP或DP后消融,均获得成功。所有11例患者术后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门诊及电话随访11-113个月。2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再次发作ILVT,发作时记录到的体表心电图与室速消融时电轴发生改变后的室速心电图相同,2例患者均在上次消融成功部位,标测到最早浦肯野纤维电位和/或舒张晚期电位,再次消融成功。其余患者无室速复发,亦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按寻找VT时最早浦肯野纤维电位(PP)和/或舒张晚期电位(DP)的方法进行射频消融ILVT能取得较高的成功率。ILVT射频消融过程中出现室速的额面电轴明显改变的发生率较高,其电生理机制可能为放电导致左心室某一分支传出阻滞或延缓(通常为左后分支),导致激动从另一分支传出,而非起源于另一分支、希氏束区域VT或多源性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