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建筑复合界面类型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tch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地域性的建筑复合界面类型学研究,从地域角度切入,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剖析了湖南传统建筑的复合界面类型,萃取其地域类型和复合界面原型,并对其进行地域类型转换,从而建立了一套设计策略,并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建筑空间与界面的地域表达,实现地域复合界面的塑造。   论文的研究基础是地域建筑与地域主义,以及建筑类型学、结构主义、复合界面、整合与群形态研究等基础理论,从湖南传统的建筑类型及形态分析切入,分析总结并推导衍生出相关的衍生理论,如原型与类型的关系,类型转换、地域界面类型、复合界面建构等等,进而总结出一套地域性的设计语言,如地域复合界面的“原型”语汇等等。与此同时,文章也关注地域性传统聚落的研究,通过聚落研究关注地形肌理对界面的影响,推导出地形形构“仿生”的界面语汇和地域界面构成原理及语汇,并引入结构主义组群设计和群形态的研究。因此,研究既有建筑类型学等基本理论作为依托,又有相应的应用和衍生理论,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建构语言,并且运用这些建构语言指导了大量的设计实践。   受气候和文化影响,湖南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建筑类型与建筑空间形态,本文的研究发韧并聚焦于湖南的地域复合界面与类型研究。笔者尝试以吊脚楼、风雨桥、晒楼等地域建筑类型为母体,剥离出地域形式类型,挖掘其遗传基因,进行类型转换的同时也保留其基本基因内核,萃取出适应度更广的复合界面“原型”,用传统原型语汇演义出现代功能、语义和结构,并可以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复合界面的功能、语义和结构,笔者借用几何学的方法,将分析与提炼出的地域复合界面的“原型”以形体的方式,通过直观的可视化的图构系统描绘出来,笔者称之为“原型语言”,同时这些数量众多的“原型”可以形成一套建构语言来指导设计。   地域复合界面的类型学研究并不是对传统形式的简单传承和拼贴,而是对传统地域形态如何得到延续的有益创新尝试,是“传统基因”的“现代译码”;同时它也促成地方文脉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衔接,为现代建筑设计找到支点和桥梁,而非泛泛的理论剪贴与拼合或大量堆砌国内外现成的作品和论著。笔者试图形成一套自己的设计语汇和自己的设计实践来阐述和解决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类型学设计观。
其他文献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必然要经过的过程,经过了城镇化,标志着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已进入到高速城镇化时期。“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城市镇布局和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早在2012年11月,于扬先生作为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首次提出“互联网+
城市道路景观涉及城市交通、建筑、园林、市政、水利等诸多方面。构建城市道路景观理论体系,将城市道路景观提升到城市景观整体营造的高度。通过对其价值体系的探讨,让城市道路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于商业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已不仅仅只满足于购物与餐饮,更多的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当代商业建筑设计则应以人为本,满足消费者基本需求的同
现代城市中随着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白天工作,夜晚休闲”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许多市民选择在夜间出行,进行放松休闲活动,并且夜间活动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论文建立在参与设计岱山新城幼儿园、小学校项目研究的基础之上。这两类学校建筑为特殊人群服务,对空间模式有着特殊要求,而中国当前的设计中对模式问题的考虑有所欠缺。通过对
近年来,由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在成都市近郊已建设了一批失地农民安置社区。随着城市发展,不少农民安置社区被包入了城市建成区内,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功能和
近年来我国城际铁路等区域性铁路交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沿途站点周边用地建设却相对滞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本文以大阪私营铁路公司开发运营的阪急千里线沿线11个站点
随着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进入实施阶段,在这五年中城市化进程的速度也将进一步的加快。到“十二五”末城镇人口数量将超过全国人口数量的50%,超越农村人口。因此未来的几
闽南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今的闽南地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其现代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常常因为过于强调空间和技术的营造,而忽略对细部的关注,从而导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