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重点是基于地域性的建筑复合界面类型学研究,从地域角度切入,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剖析了湖南传统建筑的复合界面类型,萃取其地域类型和复合界面原型,并对其进行地域类型转换,从而建立了一套设计策略,并在设计实践中通过建筑空间与界面的地域表达,实现地域复合界面的塑造。
论文的研究基础是地域建筑与地域主义,以及建筑类型学、结构主义、复合界面、整合与群形态研究等基础理论,从湖南传统的建筑类型及形态分析切入,分析总结并推导衍生出相关的衍生理论,如原型与类型的关系,类型转换、地域界面类型、复合界面建构等等,进而总结出一套地域性的设计语言,如地域复合界面的“原型”语汇等等。与此同时,文章也关注地域性传统聚落的研究,通过聚落研究关注地形肌理对界面的影响,推导出地形形构“仿生”的界面语汇和地域界面构成原理及语汇,并引入结构主义组群设计和群形态的研究。因此,研究既有建筑类型学等基本理论作为依托,又有相应的应用和衍生理论,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建构语言,并且运用这些建构语言指导了大量的设计实践。
受气候和文化影响,湖南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建筑类型与建筑空间形态,本文的研究发韧并聚焦于湖南的地域复合界面与类型研究。笔者尝试以吊脚楼、风雨桥、晒楼等地域建筑类型为母体,剥离出地域形式类型,挖掘其遗传基因,进行类型转换的同时也保留其基本基因内核,萃取出适应度更广的复合界面“原型”,用传统原型语汇演义出现代功能、语义和结构,并可以应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为了更加直观的理解复合界面的功能、语义和结构,笔者借用几何学的方法,将分析与提炼出的地域复合界面的“原型”以形体的方式,通过直观的可视化的图构系统描绘出来,笔者称之为“原型语言”,同时这些数量众多的“原型”可以形成一套建构语言来指导设计。
地域复合界面的类型学研究并不是对传统形式的简单传承和拼贴,而是对传统地域形态如何得到延续的有益创新尝试,是“传统基因”的“现代译码”;同时它也促成地方文脉与现代功能的有机衔接,为现代建筑设计找到支点和桥梁,而非泛泛的理论剪贴与拼合或大量堆砌国内外现成的作品和论著。笔者试图形成一套自己的设计语汇和自己的设计实践来阐述和解决问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类型学设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