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稻起源、传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同时稻作的发展水平与饮食结构息息相关。本论文以采自浙江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发掘出土的一系列古水稻土样品和饮食残留物为研究对象,详细地分析了沉积有机质中的烃类、脂肪酸及磷脂脂肪酸和饮食残留物的碳氮同位素组成探讨了该地区史前的稻作发展水平和饮食结构变迁。研究结果揭示:1.根据遗址文化层中发现的水生植物孢粉,以及野生动物遗骨所指示的湖沼地带生活的鸟、鱼和龟鳖动物数量较多等现象,推测田螺山先民仍处于沼泽农业发展阶段。泥炭层的TOC含量明显高于耕作层,有机质组成所反映的生物先质也远较耕作层复杂,较好地指示了水稻田废弃后植物大量生长,腐烂形成泥炭导致有机质含量升高。2.水稻土有机质中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反映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水生藻类相对贡献较少,同时,泥炭层的陆源芳构化三萜类化合物较耕作层明显丰富、复杂,反映两者在生态面貌上的差异性,可能揭示了先民在耕作过程中的除草行为。磷脂脂肪酸的分布特征揭示不同时间段的耕作层和非耕作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意味着不同程度的人工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干预有所增加。3.非挺水水生植物输入指数、平均链长度和藻类输入指数显示,从河姆渡晚期至良渚晚期,田螺山先民耕作区域土壤有机质所反映的藻类等水生生物输入增加,是一个水体逐渐加深的过程,生活区周边湖沼水体的加深可能是古水稻田废弃的直接原因,甚至有可能是导致整个遗址衰落的原因。4.通过对田螺山出土的饮食残留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考古出土动物和植物遗存,前人做的骨胶原数据,我们推测田螺山史前先民的饮食来源主要为捕猎和采集,其中鱼类和食草动物为其主要饮食来源,水稻以及植物果实只占少部分。综上所述,浙江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的稻作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水稻在食谱中所占份额有限,主要生计模式以采集-渔猎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