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_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创造过程中,广泛存在非理性现象,但总体而言,非理性的研究难如人意。从外部原因看,是狭隘的意识形态化倾向和理性主义中心化倾向压制了它的研究。从内部原因看,非理性本身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是难以用科学的手段和逻辑的语言方式来准确表述的。它是一股涌动的生命之流,奔行于规则和秩序之外,却又在暗中不断的支配艺术家的创作行动。 非理性的创造功能研究,首先从其概念的厘定入手。先前的对非理性概念的阐释,实际上是走向两个极端。持否定态度的学者,以一种柏拉图式的偏见将非理性简单的等同于情欲,其伤风败俗的恶果自然而然受到理性的排斥;另一极端很明显的移植了西方非理性主义的观点,将非理性看作生命的本体,是世界的本质,因而是支配宇宙运行的惟一力量。平衡论的研究也只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中游移。我们认为,从表层意义而言,非理性是一集合性概念,是无意识、想象、直觉等因素的统称;从深层意义而言,非理性是以人的原初欲望为起点,借助生命冲动来实现人的自由意志的本质力量。在创造的过程中,非理性具有颠覆性和建构性、差异性和不可重复性、突发性和易变性、非自觉性与非逻辑性、情绪性和非语言性的特征。 要想给予非理性以合法性的理论空间,必须处理好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理性与非理性,既不能落入儒家传统的理驭情的旧范式,又不能采用以非理性取代理性的非理性主义的观点。二者是一种宽容自由的、开放性的对话关系。在创造中,它们相互为用、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种新型的对话关系是对二无对立思维的颠覆,它超越了浮躁的功用论、等级论以及以伦理化的价值判断。二者既互为中介,互相转化,又在特定环节中矛盾存在,最后统一于人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这是人的潜能的完全实现,是创造主体的高峰体验。 深入研究非理性的创造结构,也是研究非理性创造功能的有机部分。非理性是一个整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所具的功能之和。非理性由动力结构和形式结构两部分组成。动力结构由无意识组成,它位于创造主体心理上的最深层,既是创造的根本驱动力,又是信息存贮场。在无意识领域中,情欲浸润着主体的经验和知识信息,推动艺术家去追求更高的审美目标。 非理性的形式结构由灵感、想象和直觉组成部分。三者都以无意识为动力,互相联系而又表现出不同。灵感抉裹着想象和情感,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特殊飞跃状态,是创造力的完美体验;艺术家通过想象超越现象界,使一种潜在的、非现实的东西出场,并使艺术家进入虚幻的艺术世界,使自我的心灵对话成为可能;直觉,是心灵的穿透力,是对审美客体的瞬间的、自发的、直接的把握,它能快速捕捉审美意象并克月时弓造中的障碍,是艺术家必备的创造能力之一。 整体的非理性作为人的另一重要的本质力量,使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对话关系得以形成。对话关系是对旧的二元对立思维的超越,是非理性研究的一项突破。非理性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性意义。它反对现代转型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功利理性役使下的浅层次创造,从而提倡更具深刻内涵的原创观.在更高的哲学层面上而言,无功利的创造就是将创造主体从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体验着人性完美的极度幸福。
其他文献
刘震云,被誉为80年代末崛起的"新写实主义"作家群中的骁将.刘震云对现实矛盾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早期对农村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及精神失落的刻画,发展到对日常生活中不合理权力体
堪称“中国文坛祖母”的冰心,在她整个创作生涯中,其文学成就是广泛且独树一帜的。在“五四”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大潮中,中国的知识分子面临着传统与新文化的撞击和抉择,他们既
全文由导语、主要哲学思想、对美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大众文化批判、现代主义艺术美学观和结语等六个部分组成.在导语部分,简要介绍了选题的意义与价值、阿多诺研究的现状和该
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流贯着一脉散文化小说的创作传统.自鲁迅《故乡》、《社戏》始,经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一脉相承.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散文化结构,呈现出与
郭在貽先生在訓詁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成就,其文集《郭在貽文集》蘊含了豐富的內容。從研究範圍來看:上至先秦、下及明清,時間跨度非常大。從研究物件看:涉及上古漢語、中古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