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晕动病是一种常见病。目前,东莨菪碱是治疗晕动病的临床一线用药,但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如口干、嗜睡等。因此,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晕动病治疗方法已经成为晕动治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针刺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古老医疗技术,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具有安全、副作用小等优点。前人的一些研究评估了针刺对晕动病的疗效,但结果存在争议。此外,针刺的疗效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并且针刺对晕动病调节效应的个体差异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采用旋转视动筒模拟晕动病的发生,综合运用行为学、电生理、生化分析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对针刺治疗晕动病的疗效进行评价,并对针刺治疗晕动病疗效的个体差异脑机制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44名符合条件的被试随机分成电针预处理组、晕车贴组和空白对照组,从恶心打分、心率变异性、应激激素等多个角度,分析电针和晕车贴对晕动病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电针能够有效减轻晕动病恶心症状、增加心率变异性中高频成分、降低心率变异性中低频成分,且电针对心率变异性中高频活动的调节优于晕车贴;(2)电针对晕动病恶心症状调节的疗效与皮层厚度和功能连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左侧颞下回和右侧额上回的皮层厚度、左侧颞下回和右侧小脑脚的功能连接强度,以及右侧顶叶岛盖部和右侧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强度与电针对晕动病恶心症状调节的疗效负相关;(3)电针对晕动病心率变异性中高频活动调节的疗效与皮层厚度和功能连接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电针对晕动病心率变异性中高频活动调节的疗效与左侧前扣带回、左侧顶上小叶、左侧额中回、左侧楔前叶及右侧中央前回的皮层厚度负相关,且与内侧额叶和右侧苍白球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负相关,与左侧缘上回和左侧颞上回、左侧缘上回和右侧颞上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电针对调节视觉运动刺激诱发的恶心、自主神经紊乱等晕动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对副交感神经活动的调节优于东莨菪碱晕车贴。而电针对晕动病恶心、副交感神经活动调节效应的个体差异,与特定脑区的结构及功能有关。本研究的结果不但为针刺这一绿色疗法对晕动病的治疗提供了一些证据,也为理解电针对晕动病调节效应的个体差异脑机制提供了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