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台湾作家白先勇小说中的交际花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白先勇小说中交际花形象的形成、生存状态、心理特征及其与作家白先勇的关系。白先勇小说中的交际花形象可以大致分为感时伤怀和贪图享乐两种类型。感时伤怀型交际花一般在大陆时期都有着荣华富贵的生活,而国民党政权败逃台湾之后,她们或者荣华不在,或者青春已逝,或者感情丧失,因此这一类交际花形象对于时代变迁、人事变更和人生兴衰荣辱的变化充满了感伤和哀叹。她们虽迫不得已生活在没落的当今现实,但心中一直留恋着过去的大陆生活,内心在随时发生的触景生情的今昔之感中充满怀旧、孤独与悲伤之情。贪图享乐型交际花则对人世的沧桑变化并不感到难过和伤感,没有怀旧、留恋之情,她们始终爱慕虚荣,沉迷于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完全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形态。这两类交际花形象中,感时伤怀型交际花在作品中地位和数量均占主导,表现出作家对于她们有着明显的同情。白先勇笔下的交际花形象之所以具有这样感时伤怀、孤独哀伤的特征,与作家白先勇的人生经验密不可分。首先,白先勇童年时曾因严重的肺痨病而被隔离生活达四年之久,因病隔离的漫长岁月使幼年白先勇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寂寞和孤独,本文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了这种童年心理阴影和情感记忆对作家人格和心理成长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其次,白先勇在少年时代就因国内战争加剧,跟随其家庭不停地搬迁避难,辗转大半个中国直至到达台湾,一别大陆故乡近四十年。作家亲眼目睹家族的急遽衰落,使他切身感受到了荣华易逝和人生无常。另外,作家自幼广泛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并认为感时伤怀是传统文化的主要意蕴,西方存在主义思潮又在理论上深化了作家对孤独和感伤的理解,这些都对作家创作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