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2014年06月至2017年06月郑大三附院小儿普外科收治的74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所致新生儿回肠末端穿孔病例资料,分析患儿两种手术方式中非特异性血清标志物的变化、住院天数及病死率,为患儿选取更合适的手术方式。资料与方法在74例NEC所致新生儿回肠末端穿孔患儿中,共有12例患儿因术中腹腔感染较重等原因导致家属放弃手术。其余62例完成手术,按照其进行手术的方式,可分为肠造瘘组(n=33)和肠切肠吻合术组(n=29)。将两组资料作病例对照,统计病例资料中非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清降钙素原(PCT)、白蛋白等、住院天数、病死率等数据在两组之间有无差异。使用统计软件SPSS21.0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针对计数资料(%),我们使用χ~2检验。针对计量资料(x±s),使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秩和检验,结果以中位数表示,并对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74例患儿共有62例完成手术治疗,12例放弃治疗。共死亡(含放弃治疗)17例,死亡率为22.97%。资料分析后显示,74例回肠末端穿孔患儿血清学标志物中CRP、WBC、PLT、PCT、白蛋白均出现异常,单因素分析显示CRP、PLT、PCT与患儿手术方式相关。相对于肠切肠吻合术组的患儿,肠造瘘术组患儿中CRP、PLT、PCT恢复至正常范围所需时间较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将肠造瘘组与肠切肠吻合术组住院天数、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肠造瘘术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9.78±1.16,共死亡0人,死亡率0%,而肠切肠吻合术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12.23±1.78共死亡5人,死亡率为17.24%,肠造瘘术组具有较低的住院天数和死亡率。结论对于NEC导致的回肠末端穿孔患儿,选择肠造瘘术能够缩短血清标志物恢复至正常范围的时间,使患儿腹腔炎症得到较快地控制。从而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患儿死亡率,因此其作为回肠末端穿孔的手术方式之一,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