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蜡蚧菌Lecanicillium lecanii)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防治因子,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用来防治蚜虫、粉虱、蓟马等刺吸式害虫。不同地理菌株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明确其差异对指导害虫防治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若干不同地理来源的蜡蚧菌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不同地理菌株大田土壤的宿存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分生孢子粉在施入土壤中都有适应期,在最初的1个月内,宿存的数量快速下降;初始浓度比较高的B1和C1菌株下降速度比较快,B1菌株下降至初始浓度的2.8%,C1菌株下降至初始浓度的3.9%;初始浓度比较低的菌株下降速度比较慢,D菌株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9.1%,A1菌株下降到初始浓度的77.9%,常规菌株E的宿存数量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7.2%。不同地理菌株的分生孢子均可以在冬季安全越冬,但不同菌株的宿存量存在差异,1月5日,B1菌株的宿存量较高,每克土壤中的成菌落数为1.53×106±2.47×105, A1较低为5.24X105±4.65×104,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1月19日,B1的宿存量显著高于D、A1、C1。春季,A1一直处于缓慢下降的过程,其它菌株的宿存量都有回升,B1回升较快,4月18日每克土壤的成菌落数为1.93×106±3.62×105,较3月8日升高了40.4%。夏季,菌株的宿存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不同地理菌株每克土壤中的成菌落数由104水平降低到103水平,E的成菌落数由106水平降低到105水平。秋季,菌株的宿存量又出现了回升,不同地理菌株的回升能力不同,C1回升较快,10月30日比9月12日的宿存量高18倍,A1回升较慢,10月16日比9月12的宿存量高2.5倍。宿存408d后,菌株仍处于波动状态,2月20日C1菌株的宿存量显著高于其它菌株,其它菌株每克土壤的成菌落数稳定在103-104水平。2、典型菌株A1在温室土壤中的宿存动态。结果表明,A1菌株在温室土壤中的宿存动态与其在大田土壤中的宿存动态基本一致,在施入土壤中的1个月内宿存的数量快速下降到初始浓度的24.7%,2个月后下降至初始浓度的1.5%,3个月后出现了回升,增长到初始浓度的42.1%。目前蜡蚧菌在温室土壤中的宿存量仍处于一个波动的状态,其宿存规律仍需进一步的研究。3、不同地理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理菌株在碳源、氮源和不同温度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和产孢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地理菌株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麦芽糖>可溶性淀粉>蔗糖>葡萄糖>乳糖>甘油;不同菌株在同一碳源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以麦芽糖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为例,A1、A2、D菌株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B2、C2、C1、B1,经过13d的培养后,A1的菌落直径4.16±0.02cm,B1的菌落直径为3.38±0.07cm。不同地理菌株在碳源上的产孢量存在显著的差异,以麦芽糖上的产孢量为例,B2的产孢量为6.19×1010±1.62×1010个/皿,B1的产孢量为1.23×1010±6×108个/皿,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不同氮源的利用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有机氮源上的菌丝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无机氮源,蛋白胨>酵母浸粉>脲,硝酸钾>硝酸钠>硫酸铵;不同菌株在同一氮源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以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状况为例,D、A1、A2、C2的菌丝生长状况明显优于B1、B2、C1,经过13d培养后,D的菌丝长度为4.31±0.07cm, C1的菌丝长度为3.40+0.04cm。不同地理菌株在碳源上的产孢量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以酵母浸粉培养基上的产孢量为例,D的产孢量较多为4.44X1010±5.53×1010个/皿,而B1的产孢量仅为1.23×1010±4.7×108个/皿,两者存在显著性的差异。A1在碳源、氮源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和产孢量明显优于其它菌株。不同地理菌株在15℃-31℃下均能生长,但是不同温度下的生长状况存在显著的差异。在6个试验温度下,23℃和27℃下的菌丝生长状况明显好于15℃、19℃、29℃、31℃下的生长状况。C1在15℃-23℃下的菌丝生长状况比较好,而C2在27℃-31℃下的菌丝生长状况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