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是我国近十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害虫,已对我国的农牧业生长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并将继续对农牧业生产产生威胁。针对甜菜夜蛾的发生为害规律以及目前在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中华卵索线虫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寄生效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甜菜夜蛾成虫的交配行为和能力,交配对成虫产卵和孵化率的影响作用,雄蛾诱捕技术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性信息素的应用技术以及在甜菜夜蛾防治中的作用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些较有意义的结果,主要的为: 研究明确了中华卵索线虫Ovomermis sinensis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感染作用,明确了影响寄生率的相关环境生理因素。在室内应用卵索线虫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感染率,被感染幼虫的行为生理特征,以及寄生效果与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甜菜夜蛾幼虫是中华卵索线虫的敏感寄主,寄生率可达80%以上。线虫感染幼虫后,在第8天即有线虫从幼虫体内释放出来,第9天为高峰。被感染的幼虫发育期延长,并因不能进入下一发育阶段而死亡。与未受寄生的同龄幼虫相比,被寄生的幼虫取食量和生长量均显著下降,但血淋巴的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温度、益害比和处置时间等是影响线虫寄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在20—32℃的温度中,28℃条件下的寄生效果最佳,益害比为10:1到40:1的条件下,以20:1的寄生效果最好。线虫与幼虫的处置时间为30分钟即可获得49%的寄生率,同时寄生效果还因处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另外,用3—5龄甜菜夜蛾幼虫进行感染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即中华卵索线虫能寄生不同龄期的甜菜夜蛾幼虫。这些结果表明,中华卵索线虫在甜菜夜蛾的综合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成虫的交配行为和能力,明确了性比对雌雄成虫交配能力的影响作用。在27±1℃,光周期L14:D10的实验条件下对甜菜夜蛾的交配行为、能力,以及交配对产卵和孵化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研究。所获的主要结果为:成虫在羽化当晚即可进行交配,交配率以羽化后头三个晚上的较高(>82%),但从第4天起则显著下降。成虫一天中的交配时间出现于23:30一05:30之间,交配高峰出现在01:30到02:30和03:oo到04:00之间,其中以第1高峰的发生频率较高。成虫交配持续时f司从22一191分钟不等,但以30一60分车中的为多(40.8%,n=97),60一90分钟的次之(19.4%),超过180分钟的较少(10.20,0)。另外,交配持续时f,,j与蛾龄紧密相关。蛾龄越大,交配持续的时间越长,且差异显著。雄蛾一生的交配能力由1一11次不等,但受性比的影响显著:在性比为l:l的条件下,雄蛾平均交配次数仅为3.0次,而在2早:1占至5早:1占时,则增加到5.1一6.0次。雌蛾交配比例及次数受性比的影响也很大:没有交配的雌蛾比例从l:1时的8.3%增加到5早:1占时的32%,仅交配一次的比例从16.7%增加到38.7%,而交配)5次的比例则从25%下降到0%。因此,在应用性信息素防治甜菜夜蛾的过程中,只有将雄蛾和雌蛾的比例下降到1占:4早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研究明确了甜菜夜蛾交配对成虫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的影响作用。在雌蛾的交配时期,交配次数以及雄蛾的交配顺序等三种作用因子中,以雌蛾交配时期对产卵量和孵化率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雌蛾交配的时间越迟,产卵量和孵化率越低,反之,刃‘然。雌蛾交配次数对产卵量影响显著,即产卵量会随交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雌蛾的交配次数虽然对卵孵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但由于交配次数多的雌蛾产卵量也多,而孵化率没有下降。于是,交配次数的增加无形中也增加了卵子的受精率,因而对增加孵化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该种结果确定了甜菜夜蛾的交配类型属于真多次交配型。所获的结果还表明,雌蛾交配次数与寿命呈正相关,即寿命长的雌蛾交配次数多,产卵量高。雄蛾精珠的大小随雄蛾交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但精珠的大小对产卵量和卵孵化率没有显著的影响,即雄蛾每次交配对于产卵量和孵化率的影响作用是一样的。这样,在性信息素应用实践中,除了有效地减少雄蛾的数量以外,只要能够推迟雌蛾的交配时期或降低雌蛾的交配次数,就可以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初步研究明确了性信息素在田间甜菜夜蛾种群监测、预测预报以及防治中的作用,并对部分已有使用技术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应用合成性信息素诱芯和诱二捕器对田间种群进行监测的结果表明,性诱剂对雄蛾的诱集数量大,高峰期明显,根据成虫高峰预测1龄幼虫发生高峰期的预测结果与田间实际发生时间相吻合;雄蛾的夜间活动时间主要在午夜0:00点到05:00点,04:00点前的雄蛾诱集量占总诱集量的66.9%。这与室内的观察结果相一致。在研究明确了水盆诱捕器对雄蛾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三角形诱捕器的基础上,筛选和确定了水盆诱捕器的药液配力一,以及安装使用技术。应用雄蛾诱捕防治方法对田间甜菜夜蛾进行防治,每亩地设置6个诱芯,田间幼虫密度和作物受害率逐渐下降,45天后的防治效果可达%%以上。这些结果表明,性信息素是监测和防治甜菜夜蛾的有效手段,应加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