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系统回顾了中国大陆地区(以下简称“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该学科的研究生课程设置情况,指出了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给出了建议。
中国从1952年开始招收科学史类研究生,但1952-1966年期间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时断时续,人才培养只有在政治运动的相对缓和期才能开展,大部分研究生培养不够正规。就培养环节来看,这些研究生有的只修读了课程没有撰写毕业论文,有的修读了课程也撰写毕业论文;有的举行了论文答辩,有的没有举行论文答辩。“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研究生教育一度中断,不仅不能进行招生,原来已经入学的研究生也仓促结业。
“文革”结束以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教育重新开始,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从非学位教育过渡到了学位教育。从培养环节来看,“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招收的研究生均完成了课程修读和学位论文撰写两个环节,人才培养体系已经走向正规,学科发展也一度比较顺利。1996年前后,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遇到了困难,经过科学技术史界学者们的努力,保住并发展了学科。科学技术史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是科学史界在学科建设工作中迈出的重要而又坚实的一步。
课程修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国的科学技术史是一个没有本科教育的学科,其研究生课程承担着构建本学科人才知识体系的任务。在科学技术史正式成为一级学科之前,各人才培养单位也开设了课程,但课程差异性较大。1997年科学技术史成为一级学科后,根据国家教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各培养单位开会讨论了这个学科的课程设置。现在,绝大部分培养单位结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设置了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课程。本文在对25家人才培养单位课程设置情况分析之后,从整体上探讨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生教育的知识特点:同时,本文还分析了国外5国6所大学同专业的学位授予及课程开设情况。通过对国内外课程设置的比较,指出了国内外该学科课程的不同特点。
科学技术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或争议,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学科定位问题”。本文总结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分析了产生这些分歧的原因。并结合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分析,指出之所以出现“学科定位”问题,并非《授予博士、硕士学位与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学科设置存在问题,而是其它的学科分类存在问题。科学史界应该在学科分类工作中做更多的努力。
总之,我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以下成绩:1、初步建立了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培养体系;2、确立了科学技术史理学一级学科的地位;3、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研究生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