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可以将化石燃料转变为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是降低CO2排放的主要手段之一。CO2运输环节将捕集压缩后的CO2运输到特定地质封存点储存,是连接捕集与封存的纽带。其中,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被认为是最经济和安全的运输方式。管道中CO2质量流量的准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61973113、62073135); 英国工程物理基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碳捕集和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可以将化石燃料转变为零碳排放的清洁能源,是降低CO2排放的主要手段之一。CO2运输环节将捕集压缩后的CO2运输到特定地质封存点储存,是连接捕集与封存的纽带。其中,管道运输具有运量大、成本低和安全性高等优势,被认为是最经济和安全的运输方式。管道中CO2质量流量的准确测量是大宗碳排放交易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对监测CCS项目运行情况,评估项目成本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CCS条件下输送管道内CO2可以呈现单相气、单相液、气液两相和含杂质气液两相等状态,并随工况不断变化,给精确测量CO2流量带来挑战。此外电网中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性使得部署CCS项目的火力发电厂负荷灵活多变。CCS管道中CO2流量也将处于动态变化中。针对以上问题,在系统理论和实验研究基础上,本文对适用于CCS条件的不同工况下CO2质量流量测量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的创新性工作和研究内容如下:(1)本文基于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结合电容传感器等其他常规测量仪表,提出了适用于CCS过程的CO2质量流量测量方法。通过对科里奥利流量计传感机理的研究,分析了 CO2气液两相流质量流量测量误差产生的机理和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分别建立了机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采用叠加法将两种模型相结合,提出了 CO2质量流量测量的机理-数据混合驱动模型。混合驱动模型综合考虑已有的背景知识与数据,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增强测量模型的泛化能力和可解释性。(2)设计并建造了满足CCS过程要求的CO2气液两相流流量测量平台,完成了平台控制系统、参考系统和安全系统设计。CO2气液两相流流量测量平台温度范围为15~30℃,压力范围为5.0~7.2 MPa,测试管段管径为25 mm,可以为单相气体、单相液体、气液两相和含杂质气液两相CO2流量测量提供标准。以CO2气液两相流测量平台为基础,分别对纯CO2气液两相流和含杂质CO2气液两相流质量流量测量展开实验研究。(3)设计了一种耐高压的四电极电容传感器,实现CCS条件下CO2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和含气率测量。通过分析不同流型下电容信号与含气率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监督模糊C聚类算法的CO2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流型下的CO2气液两相流含气率测量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流型识别方法能够满足CCS条件下的CO2流动状态监测。在含气率范围为5%至80%条件下,模型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在±5.9%以内,绝对误差小于±2%,可以为质量流量测量提供参数支持。(4)提出了稳态流动条件下的CO2气液两相流质量流量测量方法。基于科里奥利流量计与电容传感器,建立了结构直观、参数可调整的质量流量测量机理模型。以机理模型为基础,利用深层神经网络(Deep Neural Network,DNN)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LSSVM)分别建立了纯CO2两相流条件下质量流量测量的机理-数据混合驱动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在质量流量范围为300 kg/h至3000 kg/h,含气率范围为0%至80%条件下,基于DNN算法的混合驱动模型在测量精度上表现更好,质量流量测量结果的最大相对误差在±1.5%以内。不改变数据驱动模型结构和参数,将混合驱动模型直接应用到含杂质CO2两相流质量流量测量中以验证模型的泛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LSSVM算法的混合驱动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性能,在含N2、O2和Ar等杂质的CO2质量流量测量时大部分样本点的最大相对误差在±2%以内。(5)提出了适用于动态变化过程的CO2气液两相流质量流量测量方法。在CO2气液两相流测量平台上模拟了 CCS负荷变化导致的气液两相流流量与含气率的快速变化过程。在动态过程中科里奥利流量计的测量管的振动阻尼变大,输出难以跟随流体的快速变化。本文分析了动态过程中科里奥利流量计的的误差变化趋势与时序特征,提出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算法的机理-数据混合驱动测量模型,并通过系统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动态过程CO2气液两相流测量中,基于LSTM算法的机理-数据混合驱动模型能够大幅度提升科里奥利流量计的测量准确度,在水平和竖直管道内测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4.6%和±3.7%。
其他文献
太阳能产汽技术作为太阳能热利用的新兴研究方向,在近十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其在海水淡化、废水处理、蒸馏灭菌及蒸汽发电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而采用纳米流体作为吸热工质体吸收太阳能是目前提升光-热-蒸汽转换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工质中纳米颗粒能够与太阳光作用触发等离激元效应,从而提高其对入射光能量的吸收,同时由于纳米颗粒的大比表面积和尺寸效应,可显著提升工质换热能力。然而,其在光热转换过程中与水体进行热交
近年来,可供耐火材料企业使用的矿物原料在品位和质量上持续下滑,这使得高纯原料的生产成本不断提升。为寻求成本和性能之间的平衡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耐火材料成分设计时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性价比更高的原料。尽管诸多研究指出耐火原料中的杂质会显著地影响耐火材料的服役性能,但目前对杂质元素在耐火材料中作用机理的认识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不定形耐火材料技术进步和竞争力提升。鉴于此,本工作以活性氧化铝微粉为研究对
单分子是发挥生物分子功能、参与化学反应的最小单元。单分子检测具有实时性和高灵敏度,能够揭示单个分子的特性,帮助理解分子相互作用机制,并获得传统方法难以得到的反应细节。因此,了解单分子检测的研究对象,设计相应的研究方法并开发研究平台,对于认识自然、促进人类健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针对分子电子学领域构筑稳定的原子/分子结的难点,提出了利用柔性的纳米微滴管探针稳定原子/分子结,并深入研究了柔性
当前,挤包绝缘高压直流电缆及附件的国产化需求已迫在眉睫,长期限制其绝缘发展的难题为空间/界面电荷积聚问题,该问题是导致绝缘失效的源头,空间/界面电荷积聚会造成局部电场畸变,引发局部放电,加速绝缘老化和导致绝缘击穿,严重威胁电缆长期安全可靠运行。对空间电荷演化机制的模糊认知是制约其绝缘发展的瓶颈,空间电荷特性研究已被视为高压直流电缆及附件绝缘设计和评估的关键基础。高压直流电缆实际运行中,电缆导体中流
研究目的乳腺肿瘤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难治性疾病,因其低治愈率和高死亡率,医学界致力于攻克的重大难题,相关研究很多,但至今仍未能发掘出具有显著疗效而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四部医典》等藏医经典中有比较丰富的乳腺疾病诊疗方法,但至今未能系统整理研究,其现代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更是处于空白。本研究旨在应用藏医学理论解读乳腺肿瘤的病因病机,筛选对症藏药组方,研究藏药七味草玉梅散醇提物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
智能化转型升级是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泛在技术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钢铁生产调度中的应用,使得钢铁企业调度环境呈现出具有丰富信息的泛在制造环境。这种泛在制造环境下的钢铁生产调度具有更大规模、更多目标以及动态不确定性,约束更加复杂多变,是一个不易解决的NP-Hard问题。传统的解决钢铁生产调度的研究无法满足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市场需求,难以适应泛在制造环境下钢铁生产大规模生产与个性化定
当今世界,化石燃料日渐枯竭的同时,全球对能源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此外,燃烧化石燃料造成的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也是一个热点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试图找到更加有效利用可持续、可靠、清洁和绿色能源的新途径。其中,采集并利用太阳能就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之一。然而,太阳能设备中利用传统流体工作时的能量利用率过低,需要改进以便转换出更多的电力和热量。比热容(cp)和导热系数(λ)是能量系统中与蓄热和传热
在已有的复杂系统滤波与控制问题研究中,通常隐含地假设滤波器/控制器是理想的,即基于精确信号进行设计并可完美实现:一方面没有考虑实际实现过程的滤波器/控制器增益摄动,另一方面忽略了各类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量化误差。本学位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复杂系统非脆弱滤波和控制这一主题,充分考虑复杂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滤波器/控制器的增益摄动、外部扰动、潜在故障、以及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动态量化现象,针对复
目前,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下,正积极构建新型能源互联网,可以预见,分布式电源将大规模接入电力网络,未来将逐渐形成“大电网+主动配电网+微电网”的新型电力系统,并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形成新型能源系统。在鼓励分布式电源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分布式电源如何投资决策,如何制定交易策略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研究我国分布式电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接着构建分布式电源与配套电网的投资决策模型,然后按
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的癌症之一,我国更是胃癌的高发地区之一。针对胃癌,化疗是传统治疗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在化疗中,化疗药物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来杀死细胞。但是,由于耐药性的存在常常导致化疗失败。而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型的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所致的非凋亡形式的细胞死亡,诱导肿瘤细胞发生铁死亡有望成为治疗肿瘤或逆转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的新手段。巨核细胞白血病因子1(Megakaryocyte 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