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心理学是研究赋权最多的领域之一。当前针对该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组织及个体水平。从个体水平探讨赋权,即所谓的心理赋权。在西方,以Zimmerman对心理赋权概念的理解最具影响力,他认为心理赋权包括个人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念,施加控制的努力,以及对社会政治环境的理解。在推进心理赋权本土化研究的过程中,我国学者依据社区背景,对心理赋权重新进行了操作化界定,提出心理赋权是指社区居民以公民参与为目标的人格定向、自我激励和主动调控的过程,且包括基于变革的批评倾向、参与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参与动机的主动调控3个要素,并继而编制了《城市居民心理赋权量表》,为我国社区心理学在心理赋权领域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工具。本研究拟在这些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针对城市社区居民的心理赋权干预研究,以14名小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将《城市居民心理赋权量表》作为测量工具,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比较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居民之间在接受实验处理前后心理赋权水平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与者在心理赋权总量表上的平均得分接近3分,即其心理赋权处于中等水平。在接受实验处理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居民的心理赋权水平基本一致,不存在显著差异。(2)在接受实验处理后,针对控制组前后测成绩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组在总量表上的得分并没有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控制组在干预实验处理前后其心理赋权水平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在接受实验处理后,实验组在心理赋权总量表上的得分,前后测具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在实验处理后,实验组的心理赋权总体水平发生了变化。(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在接受实验处理后,实验组在“参与能力的自我评价”、“参与动机的主动调控”两个分量表的前后测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基于变革的批评倾向”分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4)采用质性材料进一步分析实验组在接受实验处理后心理赋权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居民关注小区弊端的同时,引导他们关注社区的积极之处,会更有利于心理赋权的产生;引导居民认识和理解致力于社区生活的方式及其意义所在,可以增加他们的社区参与行为;和谐的邻里关系,可觉察的社会支持能够增强居民参与社区生活的兴趣和应对社区事务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