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创伤骨科不同部位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情况进行大宗病例量回顾性统计分析,阐述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的流行病学特点。在基因多态性水平探讨临床创伤骨科易栓症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Ⅻ(FⅫ)活性水平、凝血功能指标、F12基因位点rs17876030和rs1801020多态性之间关系以及各指标与DVT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探索易栓症的发病机制,结合临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特点进行早期预测,针对性、个体化有效预防,合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天津医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创伤骨科住院患者发生DVT的病历进行回顾性查阅分析,详细记录每个病历的一般资料、临床诊断、骨折部位、受伤机制、DVT发生时间、合并症等情况。对所有数据汇总,按照不同部位骨折分类,计算DVT总体发生情况,及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第二部分实验设计三组病例进行对照研究。血栓组200例:2015年9月~2017年9月创伤骨科收治的骨折患者,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抗凝预防DVT治疗,但住院期间仍发生了DVT;对照组100例:为同期住院的骨折患者,采用同样的抗凝策略,住院期间未发生DVT;正常健康组100例,为同期在天津医院门诊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收集入组受试者的血液学标本。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功能相关指标;通过一期固定法检测FⅫ活性水平;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FⅫ抗原;直接测序法检测F12基因位点rs17876030和rs1801020基因多态性,分析各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与DVT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利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9年2月~2013年2月4年间创伤骨科共收治骨折患者24049例,其中1543例发生了DVT,DVT总体发生率为6.4%。1543例DVT中,下肢骨折占绝大多数,为1503例,占97.4%。其中髋部骨折742例,占48.1%;股骨干骨折178例,占11.5%;股骨股骨髁间和髁上骨折共165例,占10.7%;骨盆、髋臼骨折48例,占3.1%;髌骨骨折110例,占7.1%;胫骨近端骨折79例,占5.1%;胫腓骨骨折91例,占5.9%;踝关节骨折55例,占3.6%;跟骨骨折15例,占1.0%;足部骨折20例,占1.3%。上肢骨折只有40例发生DVT,占DVT总数的2.6%,其中肩关节周围骨折占0.6%;肱骨骨折占1.3%;尺桡骨骨折占0.7%。DVT发生率在上下肢不同部位骨折存在明显差异,下肢骨折总发生率(8.2%)明显高于上肢骨折(0.7%)。下肢骨折中股骨远端骨折DVT发生率最高,为23.1%,股骨干骨折为14.7%,髋关节周围骨折为12.9%,骨盆、髋臼骨折7.3%,髌骨骨折为7.3%,胫骨平台骨折5.8%,胫腓骨骨折2.9%,踝关节骨折2.6%,跟骨骨折1.2%,足部骨折4.7%;上肢骨折中肩部骨折最高,为3.0%,其余部位骨折均小于1%。第二部分基因多态性研究结果:(1)APTT、PT、TT在血栓组和对照组、正常组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栓组中纤维蛋白原含量、D-二聚体与对照组、正常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和正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栓组FⅫ活性平均为78.3%±21.9%;对照组FⅫ活性平均为97.8%±31.4%;正常组FⅫ活性平均为94.5%±35.7%。血栓组与对照组、正常组FⅫ活性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正常组FⅫ活性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Ⅻ活性与骨折部位、患者年龄、性别之间无明显相关性;FⅫ活性与APTT存在着显著负相关性。(3)血栓组中rs17876030 TT基因型122例(61%),与对照组中TT基因型34例(34%)、正常组中30例(30%)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栓组中rs1801020CC基因型115例(57.5%),与对照组中TT基因型25例(25%)、正常健康组中16例(16%)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rs17876030 TT基因型在血栓组、对照组、正常组中均显著降低FⅫ活性水平,且与CC、CT基因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s1801020 CC基因型在血栓组、对照组、正常组中均显著降低FⅫ活性水平,且与TT、CT基因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中rs17876030 TT基因型频率最高,且FⅫ活性水平显著降低,rs17876030 TT基因型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血栓组中rs1801020 CC基因型频率最高,且FⅫ活性水平显著降低,rs1801020 CC基因型与血栓形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创伤骨科患者是DVT发生的高危人群,骨折部位与DVT发生率的高低密切相关,不同部位骨折DVT发生率之间差异显著;骨折部位应视为DVT发生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临床医生应根据不同骨折部位DVT发生率及相关风险因素对患者进行有效的DVT风险评估并采取个体化、针对性、更合理、更有效防治策略;纤维蛋白原含量及D-二聚体与DVT形成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临床上应针对这两项指标的升高提高警惕和重视,结合患者是否具有其他DVT风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针对性治疗,以期降低DVT发生率;与其他凝血因子不同,FⅫ活性水平与APTT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性,APTT的显著延长提示可能存在FⅫ缺陷症,且FⅫ活性水平的显著降低可能与DVT形成密切相关,将来可能作为易栓症的一个有效预测指标;F12基因位点rs17876030和rs1801020多态性与DVT发生之间存在相关性,rs17876030 TT和rs1801020 CC基因型可考虑作为易栓症DVT发生的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