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其经济发展蓬蓬勃勃。作为一个工业后发国中的、一个没有特殊资源的地区,能在十几年内完成工业化的第一、二阶段,并能在二十年内保持人均GDP年均13.33%的增长率,其经济发展过程有研究意义,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切入对东莞的研究。 文章分析了研究的时间起点上(1978年)东莞的初始条件,认为当时国内国际的经济、政治条件等外部条件,及东莞的自然、地域等内部条件有利于工业发展。 为了准确定位东莞的工业发展状况,本文借助了钱纳里、库兹涅茨、霍夫曼等人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依据人均GDP指标,定位了东莞的不同工业化阶段,其结论是东莞于80年代中后期进入准工业化阶段,90年代初进入工业化第一阶段,90年代后期进入第二阶段。 在已确定的工业化阶段的基础上,参照三种产业结构理论模式,本文考察了东莞产业结构和工业结构的演进,发现东莞的产业结构与理论模式的偏差较大。这种偏差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比重(含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过大,第一、三产业比重偏小。导致这种偏差是在资源全球配置条件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引起的国际分工的结果。至于工业内部结构的演进,东莞的特点表现为非均衡演进,即部分产业的演进与国际经验类似,部分产业则有逆向演进的现象,笔者认为这体现了东莞经济的后起性和地区性。 东莞成功的工业化过程有以下经验可参照:第一,工业后发国家(地区)利用资源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有可能在短期内取得较大的进步;第二,作为一个后发经济区域,其三次产业结构可以与国际先进经验有较大不同。第三,后发经济地区的工业结构演进可以是一种非均衡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