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湖泊、河流、水库、池塘等不同类型的自然湿地中溶源性浮游细菌数量进行了调查,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并对一些样点的浮游细菌16S rDNA进行了基因多样性的检测,鉴定了易诱导溶源细菌的种属。为进一步认识浮游病毒和浮游细菌的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对它们的影响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2006年5月-2007年1月期间,在夏冬两季分别对湖北省不同营养程度的淡水富营养化水体进行了采样,通过丝裂霉素C诱导后,对溶源性浮游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全年夏冬两季的溶源可诱导率并无显著差异,但重富营养水体中的溶源可诱导率(74-78%),显著高于轻富营养水体(21-66%)。溶源可诱导率分别与TLI营养指数和COB极显著正相关(p<0.01)。溶源可诱导率与浮游生物总量并无相关性,水体总营养水平是决定富营养化水体中溶源可诱导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季节变化(水温)也不是决定溶源可诱导率的关键。
应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季节、不同营养程度的湖泊型湿地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以及进行溶源诱导后浮游细菌的群落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可看出,同一采样点不同季节其群落结构变化较小,但同一种群的丰度变化明显;溶源诱导后种群结构有一定变化。另外,实验条件优化前后的结果表明,电泳条件对DGGE实验结果的好坏存在最为直接的影响,变性剂梯度和PCR反应产物的浓度对实验结果也均有影响。
对湖泊浮游细菌的菌种分离结果为南湖10株、牛巢湖15株、庙湖17株、水果湖10株、烽火台12株。一共测出16株菌的序列结果,其中易于被诱导菌株14株,较易被诱导菌株2株。分离菌种的溶源诱导结果与生态调查溶源可诱导率结果吻合。溶源性细菌的测序结果表明γ-变形菌纲、芽孢杆菌纲可能是水体中溶源细菌的主要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