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电磁波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人体造成影响,干扰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因此电磁波吸收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吸波材料电磁波吸收能力有限、环境适应性差,无法适应现代复杂的电磁环境,研究人员开始着重于新型吸波材料的研发。由于多孔碳材料可视为碳基体组分和空气组分组成的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密度,调节阻抗匹配,并具有可控制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电磁波的应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对环境、人体造成影响,干扰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因此电磁波吸收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传统吸波材料电磁波吸收能力有限、环境适应性差,无法适应现代复杂的电磁环境,研究人员开始着重于新型吸波材料的研发。由于多孔碳材料可视为碳基体组分和空气组分组成的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密度,调节阻抗匹配,并具有可控制的孔隙大小、孔隙结构等优异性能,成为研究新型吸波材料的主要研究方向。本文主要以三聚氰胺泡沫作为聚合物碳基体制备多孔碳新型吸波体,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直接碳化三聚氰胺泡沫制备轻质多孔碳吸波体。当高温碳化温度为800℃时,制备的吸波体最小反射损耗值达到-20.24 d B,匹配厚度仅为1.8mm,其损耗方式为电导损耗。(2)在三聚氰胺衍生多孔碳基体分别负载二维纳米材料过渡金属碳化物Ti3C2、石墨烯,制备多孔碳/rGO、多孔碳/MXene复合材料非磁性多孔碳吸波体。在电导损耗和界面损耗的共同作用下,当Ti3C2TX、rGO浓度分别在2mg/m L和8 mg/m L时达到最小反射损耗-27.23 d B和-33.66 d B,最大有效吸收带宽分别为4.42 GHz和3.74 GHz。(3)在三聚氰胺衍生多孔碳基体分别负载rGO/Ni链、MXene/Ni链制备磁性多孔碳/MXene、磁性多孔碳/rGO的电磁协同多孔碳吸波体。通过一维Ni链和二维MXene、rGO结构设计与磁电协同作用下,当Ni链含量分别为0.1 g和0.15 g时,最小反射损耗分别达到-31.29 d B和-41.77 d B。通过以上方法制备的多孔碳吸波体不仅具有良好的吸波特性,还具有轻质、疏水、阻燃等优异的性能。能够满足新型吸波材料对于“轻质、宽频带、强吸收”的要求,为制备低成本、低密度、轻质高效的多功能电磁波吸收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正>在北京正阳门城楼的东侧立着一座有钟楼和拱顶的西洋式建筑。上面一行“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的文字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是一座火车站。而现在,这里是“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这座建筑修建于1903年,是近代北京规模最大、
基于目前在我国人群和动物中流行的狂犬病病毒(RV)均属于基因Ⅰ型,在本室所建立的基因Ⅰ型RV荧光定量RT-PCR方法的基础上,组装了可以便捷使用的RV快速检测试剂盒。对4 577份临床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该试剂盒的检测灵敏度达4.68个TCID50,与《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规定的套式RT-PCR灵敏度相当,而且稳定性良好,可以冷冻保存8个月以上。所研制的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试剂盒具有操作简
<正>为迎接社会对人才的全新挑战,初中生物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都在不断优化,初中生物教材中融合了很多插图,可以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生物知识,进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和学习的质量。一、灵活运用教材插图,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初中学生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同样需要对教学内容感兴趣,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从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交际语境写作,作文教学研究不断深入。交际语境写作借助“情境”“语境”等进一步细化,“观园题对”属于“观景揽胜类”交际语境写作,聚焦于学生的技能和思维,并拓展到文化理解与传承、审美鉴赏与创造,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和生命成长。
水平井钻井技术在我国石油开采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该项技术的使用可以显著提升钻井施工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同时也能保证我国石油开发工程的质量与效率。本文的研究目标为水平井钻井完井关键技术,希望能为我国石油开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等现代战争形态,导致战场呈现立体、分散、远程等特点,仅依靠传统技术方法难以完成未来战争的卫勤保障任务,无人化技术的发展与军事医学的迅速结合,为卫勤保障新模式提供了技术基础,由此催生了无人化卫勤保障新技术。该技术可突破时间、距离、地理等屏障的限制,充分满足战伤救治的时效性。本文论述了无人化卫勤保障新技术的特点、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为本领域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正>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截至2022年6月,我国已经布局建设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武汉科技创新中心等5个(北、东、南、西、中)区域创新高地,形成区域创新的体系化布局。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等核心城市自我发展跨越的新台阶,而且肩负着构筑全国创新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