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掺锶硫酸钙局部植入对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并探讨修复过程中机体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方法:将48只新西兰兔股骨髁部进行骨缺损造模后,随机分为掺锶硫酸钙组(研究组)、半水硫酸钙组(对照组)与模型组。研究组在骨缺损局部植入(Sr Cl2的摩尔比例为0.5%)掺锶硫酸钙修复材料;对照组骨缺损区域植入半水硫酸钙修复材料;模型组则缺损部位旷置。术后4、12w进行CT影像学检测,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并进行新骨影像学评分。术后8、12 w处死动物,取股骨下段,对股骨远端的骨缺损区进行压凹实验。术后2、4 w分别利用茜素红S与钙黄绿素进行荧光标记,并于术后8w取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术前及术后2、8、12 w耳缘静脉采血,测定生化指标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实验动物骨缺损造模后,与手术前比较,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ALP)均显著性升高(P<0.05);术后2 w,研究组的ALP显著高于模型组与对照组(P<0.05),其他生化指标包括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尿酸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CT扫描结果显示,术后12 w,研究组的骨缺损局部区域被新生骨组织充满,其密度与正常骨组织几乎一样,对照组12 w时,骨缺损局部仍可见少量植入材料的碎片。术后4 w,研究组的新骨形成的影像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 w和12 w,研究组的股骨髁骨缺损区压缩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形态学研究结果显示,术后2 w,研究组的骨生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4 w,研究组的骨矿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研究发现,动物骨缺损造模后,全血血液黏度、血浆黏度与血小板聚集均显著性升高(P<0.01);术后8 w,研究组的全血黏度(1/200 s)、血浆粘度与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0.5%掺锶硫酸钙对松质骨骨缺损具有显著的促进修复作用,而且能显著改善由于骨缺损引起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的异常升高,其效果优于单纯的硫酸钙,是一种较好的骨修复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