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之形象学解读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sh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形象分析倾向于个别的典型人物,而比较文学视域中的“形象”一词,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是融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客观和主观元素的个人或集体的表现。本文选择詹姆斯·希尔顿(Hilton,James)的《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以形象学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香格里拉为主题,探讨这一“乌托邦”形象的建构及个人、社会、历史成因。 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詹姆斯·希尔顿及《消失的地平线》”介绍詹姆斯·希尔顿的生活教育背景及创作经历,并陈述《消失的地平线》发表及引起的社会反响,旨在促进国内读者对这位著作颇丰而所知甚少的作家整体而连贯的了解。乌托形象。与世独立的存在、纯净的自然环境、宁静和谐的生活哲学, 第二章“《消失的地平线》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具体解析《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这一构成了西方人视野中的东方“他者”形象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香格里拉--乌托邦的建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形象的成因。横向指特定的历史时期个人、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因素如何形成“我”作为注视者、言说者与他者的互动。而纵向则追根溯源,探寻西方文学作品中塑造有关中国乌托邦形象的传统及其演变。
其他文献
“X然”类词语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个较为庞大的系统。本文拟选取“果然”、“必然”和“居然”这三个词作为代表词,历时考察这三个词从先秦到近代的文献用例,分析这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对于托妮·莫里森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宠儿》、《所罗门之歌》、《最蓝的眼睛》三
泰国来华学习汉语的人数日益增多,汉语丰富的形容词对初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本研究从对初中级水平泰国留学生的调查开始,了解词类的难度序列,并对汉语作文形容词的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文艺的生命力源自何方?从深层孕育并滋养了文学艺术的是什么?或者说文学艺术的根究竟扎在哪里?文艺理论界一直对这个问题充满兴趣,也提出了种种不同的看法。在生态危机愈演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