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微创技术的普及,术前判断CN1/2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必须行纵隔淋巴结清扫再次引发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讨不同原发部位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有无相关性、清扫的必要性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实验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住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胸外科的部分肺癌患者。共113例病人均行肺癌根治术,病理明确均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超过3个站点,术后石蜡切片均证实有N2淋巴结转移。根据原发灶所在的不同肺叶分组统计不同纵隔淋巴结站点转移率。通过3年随访调查结果,分析影响术后3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如跳跃式转移、跨区域淋巴结转移、术前T分期、分化程度等等。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结果:肺叶按部位分为:右上、中、下以及左上、下叶共5叶,每个部位纵隔淋巴结转移数目及转移率最高的站点分别为:右上叶共21例,其中第2/4组转移率为100%(21/21);右中叶共5例,第7组转移率80.0%(4/5);右下叶共27例,第7组转移率最高,为88.9%(24/27);左上叶共32例,第5组转移率最高为84.4%(27/32);左下叶共28例,第7组转移率最高为78.6%(22/28)。右上叶病灶的第9站淋巴结与左下叶病灶的第6站淋巴结均未见转移。总病例数101例、N1+N2组72例、跨区域N2组(将N2分为上纵隔区域淋巴结和下纵隔区域淋巴结,上区域包括1-6组,下区域包括7-9组,上中叶转移至下区域或下叶病灶转移至上区域即为跨区域N2)23例、跳跃式转移组(N1无转移但N2有转移)34例,3年生存率分别为75.3%、56.9%、47.8%、61.8%。跨区域N2预后差于总N2组,P=0.009(<0.01),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N1+N2组与跳跃式转移组预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1、2与T3、4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0.05;而T1与T2之间、T3与T4之间无统计学差异。高、中、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63.6%、53.8%、43.1%,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肺癌的原发部位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站点存在相关性。了解其相关性可以为手术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依据。2、跨区域N2转移、T3和T4分期是影响3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低分化程度、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并非危险因素。3、由于跳跃性及微转移现象的存在,对于术前分期cN1/2的患者,首先推荐纵隔淋巴结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