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第2代和第3代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CT肺动脉成像(CTPA)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和对比剂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70例拟行CTP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A组(n=35)使用第3代双源CT,管电压(90,Sn150)kV,30ml对比剂(CM)联合30ml生理盐水(NS);(2)B组(n=35)使用第2代双源CT,管电压(100,Sn140)kV,60ml CM联联合30ml NS。测量所有患者肺动脉主干、右肺上叶尖段肺动脉、右肺下叶后基底段肺动脉、背部肌肉的平均CT值及胸部正前方空气的标准差(SD),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数据,计算图像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和每位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ED)。由2名医师共同对肺动脉图像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计算Kappa值评价2名医师对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组间主观图像质量的比较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组间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辐射剂量、CT值、SNR及CNR。结果A、B两组患者图像的SNR、CNR及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位医师分析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好(Kappa=0.677,P=0.000)。A组患者的平均ED值较B组降低了约47%(P=0.000)。结论第3代双源CT双能量模式行CTPA检查可减少50%对比剂并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同时明显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目的探讨虚拟单能谱成像和非线性融合技术在提高间接CT下肢深静脉造影(CTV)图像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纳入选用第3代双源CT双能量模式行CTV检查的35例患者。管电压为(70,Snl50)kV,采用线性融合ADMIRE-3重建,融合系数为0.5,获得了 70kV、Sn150kV和线性融合3组图像;之后加行虚拟单能谱成像和非线性融合分析,获得VMICNR、VMI50keV和非线性融合3组图像,共6组图像。分别对70kV及经线性融合、虚拟单能谱成像和非线性融合技术处理后得到的4组图像的下腔静脉和下肢深静脉的显示进行主观和客观图像评估,其中图像客观质量评估的检测指标包括CT值、SNR、CNR和背景噪声(BN)4项。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对CT值、SNR、CNR和BN进行统计学分析。由2名医师共同对下腔静脉和下肢深静脉的显示进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计算Kappa值评价2名医师对组间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应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组间主观图像质量。结果VMI50keV组CT值最优,其次为70kV组;余下LB、NLB、VMICVR3组中,VMICNNR组和NLB组CT值均优于LB组。股总静脉层面时NLB组图像SNR最优,余下5个层面时VMICNR组图像SNR均为最优。下腔静脉、股浅静脉和腘静脉层面时为70kV组图像CNR最优,髂外静脉、髂内静脉和股总静脉层面时为VMI50keV组图像CNR最优。余下LB、NLB、VMICVR3组中,VMICNR组和NLB组图像CNR均优于LB组。VMI50keV组图像噪声最大,其次为70kV组,VMI50keV、70kV组图像噪声与LB、NLB、VMICNR组图像噪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0)。两位医师分析图像质量的一致性好(Kappa=0.714,P=0.000)。5组间图像主观质量评分结果有统计学差异(H=14.684,P=0.005)。LB、NLB、VMICNR3组间图像主观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28)。结论在间接CTV检查中,经虚拟单能谱成像和非线性融合技术处理后的CTV图像的客观质量评分均优于线性融合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