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配偶称谓反映了说话者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其发展变化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变迁。本文以配偶称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夫”义、“妻”义、“妾”义称谓的阶段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配偶称谓的生成力‘式、交际原则和传统婚姻观念及制度对其形成发展的影响。本文以汉语词汇的历史发展为依据分古代汉语、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三个阶段对配偶称谓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古代汉语配偶称谓系统呈现出内外职能有别、等级区分明显、爱称开始出现、单音节逐渐向复音节转化的特点:近代汉语配偶称谓系统出现了大量新称谓,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感情色彩差异;现代汉语阶段早期系统保留了少量传统称谓,后期出现了旧词新用现象和新的称谓方式。对配偶称谓的生成方式进行分析是准确把握其词义形成和发展演变的基础。配偶称谓系统中基本词的确定,复音词的形成,以及词义的发展变化都受到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性和社会历史因素的共同制约。语言因素和社会历史因素分别构成配偶称谓系统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内外因。传统婚姻观念及制度对配偶称谓的形成演变具有深远影响。“一夫一妻”制对“嫡妻”义称谓的形成、“后妃媵妾”制对“妾”义称谓的形成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还探讨了“已婚”、“离婚”、“续婚”和“亡故”状态下配偶称谓的变化,强调了婚姻观念、制度以及相关婚姻习俗对不同婚姻状态中配偶称谓的制约作用。称谓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本文也探讨了传统文化背景下配偶称谓的交际原则,即等差、情感和敬谦原则。古代汉语中受宗法制影响而形成的等差原则是支配配偶称谓使用的首要原则,情感性原则表现则比较含蓄;现代社会配偶称谓中情感性原则的体现明显强化,等差性则隐没不显甚至消失;敬谦原则主要表现为“敬人谦己”的中国式礼貌,但古今有所不同。等差、情感和敬谦三大原则在交际中存在辩证关系,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支配人们进行称谓选择。配偶称谓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将语言和文化研究相结合,勾勒出配偶称谓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由此可以增强人们对配偶称谓形成演变过程中语言和文化互动关系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