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兔自体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腱-骨界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为外周血MSCs动员剂,体外分离、培养、扩增获得外周血MSCs。48只4~6月龄新西兰白兔按1-48编号,随机均分为A、B、C三组,以后肢右膝关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趾长屈肌腱作为ACL重建移植物。A组兔将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生物蛋白胶(FG-MSCs)混合注入兔右膝ACL重建模型股骨道顶端间隙内;B组兔仅注射生物蛋白胶;C组兔交叉韧带重建后不做其他处理。分别在2周、4周、8周、12周各时间点每组各处死4只兔子进行解剖学观察,取材制成石蜡切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甲苯胺蓝染色(Toluidine Blue Staining,TB)、Masson三色染色(Masson trichrome staining)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并进行腱-骨界面各时间点成纤维细胞计数及组织形态学Buark评分,以了解腱-骨界面愈合情况。结果(1)①A组:术后2周可见腱-骨界面间隙由疏松结缔组织填充,可见少量成纤维细胞,移植物与骨道之间分离;术后4周可见大量疏松结缔组织、成纤维细胞和少量类软骨细胞及胶原纤维,新生骨形成,腱-骨间隙已不可见;术后8周在腱-骨界面可见大量类软骨细胞,出现Sharpey纤维集结成束,胶原纤维合成增多,排列较规则;术后12周腱-骨间形成致密结缔组织,可见大量排列有序的Sharpey纤维以及纤维软骨、钙化软骨形成,未出现潮线。②B、C组:术后2周腱-骨界面仅见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少量成纤维细胞增生,未见胶原纤维,同时腱-骨界面明显分离;术后4周腱-骨间可见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及少量新生骨细胞长入,散在分布的类软骨细胞和胶原纤维,且未见与骨道垂直连接;术后8周腱-骨界面为较多类软骨细胞及胶原纤维,Sharpey纤维散在分布;术后12周有较多排列无序的类软骨细胞出现,胶原纤维密集排列不规则,Sharpey纤维排列紊乱。(2)术后各时间点三组腱-骨界面高倍镜下(HE染色)成纤维细胞计数资料采用单向方差分析及SNK法检验:A组*与B组**和A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在各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基于高倍镜下腱-骨界面的纤维血管组织和Sharpey纤维评定的组织形态学Buark评分统计学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12周内A组与B组组织形态学Buark评分中位数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A组组织形态学Buark评分较B组高。结论兔自体外周血MSCs通过顶端注射的方式能够促进腱-骨界面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