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行动目标下,进一步提高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水平,是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深入探讨煤颗粒燃烧特性是发展燃烧理论、改进燃烧技术的基础。本研究提出了聚光光热的辐照加热方式,构建了多信息同步采集的常温腔室型实验装置,研究了容积反应、升温速率、煤种及氧分压等对煤颗粒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行动目标下,进一步提高煤炭的高效、清洁利用水平,是促进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深入探讨煤颗粒燃烧特性是发展燃烧理论、改进燃烧技术的基础。本研究提出了聚光光热的辐照加热方式,构建了多信息同步采集的常温腔室型实验装置,研究了容积反应、升温速率、煤种及氧分压等对煤颗粒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设计并搭建了聚光光热燃烧实验装置,实现了对煤颗粒燃烧过程中图像、温度、质量以及烟气组分生成信息等的同步采集。采用聚光辐照加热方式,实现了对煤颗粒达69.4℃/s升温速率的快速加热,颗粒温度也可达到1100℃以上。重复实验表明,CO生成速率、样品失重和颗粒温度实验数据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的概率均在80%以上,证明了该实验装置的可靠性。其次,在聚光光热燃烧实验装置基础上,通过增设的反应气预热装置,实现了反应腔室内固相区温度和气相区温度的解耦控制。在燃烧过程中,气相区温度的提高显著增强了容积反应,煤颗粒的着火延迟时间减少了50%-60%,而火焰持续时间增长1.1-4倍。对实验数据逆向归纳可知,煤颗粒的着火延迟时间τi与固相区温度T满足方程τi=a×(f(T)-b)-c形式,其中a与气相区温度有关,b由煤种决定,c为与氧浓度有关的有效反应级数。限制气相区即反应器腔室温度,可显著抑制容积反应,从而表征煤颗粒燃烧气-固反应特性。然后,在常温腔室型的聚光光热燃烧实验装置中,分析了升温速率对煤颗粒燃烧气-固反应特性的影响。随着升温速率的加快,煤颗粒的着火机理由非均相着火转为联合均相-异相着火,当升温速率达到52.4℃/s时,着火机理进一步转变为均相着火。NO仅在“次快速”(52.4℃/s)和“快速”(69.4℃/s)升温速率下生成,符合燃料型NO生成机理。随着升温速率的加快,煤颗粒燃烧最大失重速率区间的表观活化能由84.45 k J/mol降低至62.28 k J/mol,而在“快速”升温速率下呈现两段式分布,表观活化能进一步降低至33.74和11.54 k J/mol。接着,对我国3种典型煤种(烟煤、次烟煤和褐煤)进行了限制反应器腔室温度的快速升温燃烧气-固反应特性实验研究。煤颗粒燃烧初始阶段温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分和挥发分的含量,燃烧过程的峰值温度由挥发分含量决定。在燃烧过程中,烟煤和次烟煤颗粒密度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而褐煤颗粒密度则持续下降。在脱挥发分阶段,烟气中可燃组分的生成速率随煤阶的下降而下降。在煤焦燃烧阶段,烟煤、次烟煤和褐煤颗粒的比反应速率分别为0.0076、0.0045和0.0099 s-1。3种煤种颗粒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均符合燃料型NO生成机理,烟煤的NO生成量最高。随后,进一步研究了氧分压对煤颗粒快速升温燃烧气-固反应特性的影响。仅在40%及以上的氧分压气氛中,煤颗粒燃烧出现了明显的火焰。氧分压的增加,以指数函数的形式缩短了煤颗粒的燃尽时间,并以幂函数的形式提高了燃烧过程的最高温度,但对煤颗粒体积和密度的变化规律影响较小。氧分压的增加,还使煤焦燃烧阶段的比反应速率呈指数倍地增大,CO2的最大生成速率线性增大,CO2生成量以幂函数的形式增长,同时也抑制了CO和CH4的生成,增大了燃料型NO的生成量。最后,通过建立干燥模型、脱挥发分模型、挥发分燃烧模型以及煤焦燃烧模型,描述了煤颗粒快速升温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过程,实验测量值在模型预测值±50℃范围内的概率达到了95.0%。该模型针对我国典型烟煤、次烟煤和褐煤煤种均表现出良好的通用性,受灰分的影响,预测准确度随着煤阶的下降而有所降低。该模型对不同氧分压条件下煤颗粒快速升温燃烧的温度变化过程预测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最常见的死亡疾病,全球超过31%的死亡是由于心血管疾病造成。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作为一种无创检测方法,是检测和诊断心脏疾病的重要工具。而使用计算机辅助诊断对心电信号进行智能检测和诊断,成为心血管疾病智能诊断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大数据时代,数据规模呈指数级增长,传统的机器学习算法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学习数据特征,且稳定性不足。近年来,以卷积神经网络
青光眼是排在全球第一位不可逆致盲眼科疾病,在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青光眼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早发现早治疗对降低致盲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前房角(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结构,可将青光眼分为开角青光眼和闭角青光眼。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因其无损伤、非介入、快速等优点在青光眼辅助筛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焊接机器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等领域。为满足客户需求,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机器人系统中加入了接触传感、电弧传感、激光传感、视觉传感等先进技术。文中以松下焊接机器人TA1400 GⅡ为例,结合理论进行合理分析,总结出焊丝接触传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方法,解决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全球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而对于水生态系统的研究仍存在诸多空缺,尤其是对主要水源——淡水河流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研究较为薄弱。本研究融合了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群落生态学理论,以典型亚热带淡水河流巴河(包括上游支流胜利河及义水河)为对象,对不同微生境下9个断面17个位点的水体和底泥细菌群落的时空动态及污染胁迫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摘要如下:(1)水体和底
锂离子电池已被广泛应用于储能电网、便携式电子产品、电动汽车等领域,但是电动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亟需更高能量密度以及安全性的锂二次电池体系。新型电池体系的开发带来了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例如锂离子电池由于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形成造成首圈不可逆容量的损失,锂金属负极中锂离子的不均匀沉积导致枝晶生长,锂硫电池中硫正极溶解导致的穿梭效应等,这些问题制约着高能量密度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隔膜作为锂二次电池中的关
随着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提升主蒸汽参数和协同处置工业有机固废是增加垃圾焚烧电厂经济效益的两大措施。然而,垃圾焚烧炉蒸汽参数提升的首要限制因素是受热面的腐蚀问题。向垃圾焚烧炉中混合掺入含大量塑料和橡胶的工业有机固废后,将进一步增大烟气中HCl和Na Cl、KCl等挥发态碱金属氯化物的浓度。随着垃圾焚烧技术的发展,受热面的腐蚀将进一步恶化,是亟需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本论文从腐蚀介质的调控和换热管表面的
网联系统泛指由多个智能系统通过网络交互、耦合构成的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联系统协同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智能电网、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领域。实际网联系统仅具备有限的通信成本和带宽,利用事件驱动通信机制高效配置通信资源是必要的。而网联系统因事件驱动通信具有的混杂特性,因实际环境的复杂性具有的不确定性、非线性、异构性,以及系统本身具有的双时间尺度特性,使得网联系统的协同行为的分析更为困难,
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晶因为具有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窄发射、波长可调以及长载流子扩散长度等优异的光电性能,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和光电探测器等光电器件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它们暴露在极性溶剂、光和热等外界环境时,容易出现团聚、降解和相变等问题,稳定性差,严重制约了铅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因此提高铅卤化物钙钛矿纳米材料的稳定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改善和提高材料的稳定性一直是铅
温度是自然界包括生命活动在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征量。物体内部具有一定深度的目标的温度测量难题,磁纳米温度传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非接触式温度测量解决方案。本文通过研究了磁纳米粒子与空间静磁场的相互作用,将核磁共振技术用于探测磁纳米粒子造成的不均匀性,利用氢核磁共振参数传递磁纳米粒子的浓度与温度信息,具体通过磁共振频率、弛豫时间研究高分辨率磁纳米温度及成像的可行性。此外,基于快速测温的迫切需求,具体
背景:白介素15(IL-15)是“四螺旋束”家族中的细胞因子之一,其与众多慢性炎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常常伴随着IL-15表达水平的改变。然而,IL-15在妊娠期糖尿病(GDM)中目前尚无研究报道。本研究将探索IL-15在GDM中的变化及其在GDM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早、中、晚孕期胎盘组织内IL-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