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三译本的可接受性与充分性分析——以文化词语的翻译为例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errrr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十九世纪作家刘易斯·卡洛尔的《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的三个中译本,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理论基础,来对三个中译本进行一个历时性对比研究。《爱丽斯漫游奇境记》讲述了爱丽斯掉进一个兔子洞,之后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展开了一段奇妙的路途。图里将翻译规范划分为三种,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这三种规范相互关联,彼此联系。  本文首先回顾了《爱丽斯漫游奇境记》在中国译界的研究情况,并且就其研究成果做了归纳与总结。对中译本的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它从规定性研究转移到描述性研究。首先,研究是基于一个理论假设,通过译本中特定的例子来证实这一假设是合理的。然后随着研究的推移,研究不再是规定性的。描述性研究不是基于某种理论假设,而是分析处在自然条件下的翻译现象和行为。本文对《爱丽斯漫游奇境记》的三个中译本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而且试图探究这三个译本各自遵循的翻译规范。本文试图从译者本身和社会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不同的译者在翻译相同的源文本时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本文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对比分析,来描述三个译本的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并解释规范之间的关联性和规范背后的动因。初始规范确定翻译的总体趋势是遵循源语规范(充分性),遵循目标语规范(可接受性)或者是介于充分性与可接受性之间的中间地带。作者建立了一个文化负载词的小型语料库。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分为三类:可接受性翻译方法,充分性翻译方法,介于可接受性与充分性之间的翻译方法。文化专有项又具体分为三类:专有名词,物体名称和称谓语。作者就三个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分别做了数据统计表,以便于对比分析。通过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赵元任的版本遵守目标语语言规范,陈复庵和吴钧陶的版本倾向于源语语言文化和规范。也就是说,赵元任追求可接受性翻译,陈复庵和吴钧陶追求翻译的充分性。翻译的不同不仅取决于译者本身的语言修养,还取决于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  通过对比分析三个中译本,作者并不是要评价译本的好坏,而是试图更好地理解三个译本的特点,得出三个译本各自遵循哪种翻译规范,赵元任的译本倾向于可接受性,陈复庵和吴钧陶的译本倾向于充分性。
其他文献
雷蒙德·卡佛是美国二十世纪70-80年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文本来源于卡佛的自选短篇小说集《我打电话的地方》。本文试图从残疾文学研究,即将文学研究与残疾研究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自问世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凭借其独特的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此书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影响深远。这样一本军事著作,已经被译成多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家的代表,在美国文学界享有较高声誉。《坠落的人》是德里罗的代表作之一,自2007年问世以来便受到极大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