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学中广义的生活概念指的是人的一切活动,教育学中生活的概念与此意义相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还包含了对人的美好存在的追求和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生活方式是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一定的稳态结构的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与人的发展是全面统一的,人怎样生活,他便怎样表现他自己。学生课堂生活方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一定的物理与心理时空情境下,依据规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对对象性材料的使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等。学生的课堂生活方式一旦被模式化和固定化,缺少开放的因素和变革的动力,就会抑制学生发展。学生的生活是多样的,他们的课堂生活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对学生课堂生活方式要素的了解,是我们分析学生课堂生活结构的主要途径。对此,本研究力图从课堂生活主体、课堂文化、课堂生活时间和课堂生活空间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求得对学生课堂生活的总体把握。学生课堂生活的主体是成长中的学生,课堂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客观的角色扮演要求和他们自身的发展需要之间的冲突与融合。课堂文化是课堂生活的基础,课堂生活中的一切既建基于一定的文化之上,又是通过知识、价值、思维方式等因素对文化进行选择与生成的过程。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课堂生活时间具有组织性和权威性,课堂生活中的时间可以分为教师独立活动时间、师生交往时间、生生交往时间和学生独立活动时间;课堂生活中的时间密度和时间节奏要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并要给予学生心灵自由时间。课堂生活空间具有固定性和交互作用性,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同时,课堂生活空间对单重空间的超越,是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人类积累的知识的基础。 理想的学生课堂生活方式应体现对科学世界、日常生活世界、非日常生活世界的交融;应体现对人的美好生存的关注和生命活力的彰显。但任何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都至少应具备三方面的特点:它应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纪律之上,是控制和自由的统一;课堂中的主体之间应是一种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的互为主体关系;整个课堂生活要以智慧加以贯通,它是课堂生活具有生命活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