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是一国经济最重要的金融中介,各国政府为了金融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密切关注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问题,银行监管的核心是资本充足率监管。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金融监管部门强制性的对商业银行实行资本充足率衡量标准,督促其保持适当的资本水平,限制其过度风险扩张行为,从而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的一种有效监管手段。由于银行存款保险的缺陷、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效应等原因,资本充足率作为一种控制银行风险的手段被引入银行监管。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标志着我国银行资本监管步入严格资本充足率监管阶段,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资本充足率监管与银行资本和风险行为进行分析探索,总结经验,改善监管政策,提高监管有效性。论文首先对银行资本监管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说明巴塞尔协议中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现状,然后立足于我国银行业环境和监管环境,运用我国银行的相关数据采用3SLS法,考虑资本监管顺周期、银行规模、银行资本收益率、资本监管压力、不良贷款率等因素,实证分析了我国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资本和风险行为的影响。并且实证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资本监管的影响。研究发现,《办法》颁布以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都达到了最低监管要求。资本监管对银行资本提高影响明显,对银行风险影响不显著;银行规模与资本变动负相关,资本规模大的银行更易于进入资本市场筹集资本,但规模大的银行更容易调整资产风险水平。银行盈利水平对资本变动影响不显著。不良贷款对银行风险行为有抑制作用。流动性对银行资本变化影响不显著,对银行风险水平有促进作用;银行所有权性质对银行资本和风险有较大影响。且我国银行资本监管存在顺周期效应。通过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后资本监管对银行资本水平和风险水平的影响,发现危机发生之后,银行资本水平的调整速度是危机发生之前调整速度的两倍,金融危机在促使银行调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减弱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这与监管当局为了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维持银行系统稳定性增加监管压力的初衷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