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共包括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ISSR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应用,裂叶荆芥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裂叶荆芥遗传多样性研究;第三部分为裂叶荆芥芥穗化学成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比较研究;第四部分为裂叶荆芥芥穗中有效成分胡薄荷酮含量测定;第五部分为裂叶荆芥种子质量标准研究。第一部分:ISSR分子标记技术及裂叶荆芥研究进展ISSR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快速、灵敏、检测多态性能力强、所需DNA模板的量少等特点,广泛应用在药用植物DNA指纹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考察等方面;文章综述了近10年关于荆芥研究的文献,荆芥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化学、药理、炮制等方面,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第二部分:裂叶荆芥遗传多样性研究荆芥为唇形科植物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肺、肝经。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止血功能。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风疹,臃肿,疮疖,炒炭后治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荆芥在我国分布广泛,主产于江苏、浙江、山西、河北、湖北、湖南等省,临床多采用栽培品,在河北省安国,浙江萧山等地有多年的种植历史。由于荆芥价格随市场价格的波动很大,许多产区已经弃种,这有可能对荆芥种质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由于近年来对荆芥的研究集中在化学成分、炮制和药理作用的研究,遗传多样性研究尚属空白。笔者运用简单序列间重复多态性技术(ISSR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考察了不同产地的裂叶荆芥的遗传多样性,从65条引物中筛选出12条扩增条带较多、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用于ISSR-PCR反应。12条引物对所有样品扩增共产生108条DNA谱带,其中多态带为55条(占50.93%),通过与潘超美、李薇等研究不同栽培居群广藿香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条带占79.76%)对比表明,裂叶荆芥的遗传多样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应当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第三部分:裂叶荆芥芥穗化学成分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比较研究荆芥芥穗中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都高于芥穗全草,便于荆芥质量的综合考察。笔者以芥穗为考察对象,运用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技术考察了不同产地芥穗的指纹图谱,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软件,分别对12个荆芥穗样品指纹图谱进行匹配,确定了不同产地荆芥穗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得到共有峰11个,确定了荆芥穗标准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的比较发现,不同产地荆芥穗中化学成分的比例变化较大,有个别产区的化学成分积累出现缺失,具体原因还需要结合环境、土壤等因素进一步考察。第四部分:裂叶荆芥芥穗中胡薄荷酮含量测定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项下荆芥穗中胡薄荷酮含量的测定方法,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产地荆芥穗中胡薄荷酮含量。通过研究发现适于夏天播种的2号荆芥芥穗中胡薄荷酮含量高于适合春天播种的1号荆芥,这传统种植经验相悖;不同产地荆芥穗中胡薄荷酮含量差异较大,其中河北省安国市产安国2号荆芥穗中胡薄荷酮含量最高是药典中规定最小值的14.876倍;安国1号、安国2号、玉田2号、山东鄄城、内蒙赤峰产荆芥有效成份含量较高,有可能是其种质比较优异的原因,但是因为荆芥有效成份积累与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对各产地荆芥进行受控试验,将能够进一步说明其种质差异。第五部分:裂叶荆芥种子质量标准研究针对裂叶荆芥种子质量缺乏标准的现状,笔者以河北省玉田1号、玉田2号,江西省吉安裂叶荆芥种子为考察对象,对种子的质量标准进行了探讨,暂定一级种子的发芽率应达到90%以上,千粒重大于0.3g,无明显杂质,无其他种子混杂;二级种子的发芽率应达到80-90%,千粒重在0.25g左右,无较大块杂质,无其他种子混杂。研究中发现储存方式对种子质量的影响较大,应加大药用植物种子储存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