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u壳/核纳米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daxia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属Cu纳米材料,在导电墨水、高效催化和润滑剂等一些应用领域显现出新的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Cu纳米材料因为表面活性非常高而极易氧化,从而严重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和应用价值。本论文中,采用乙酰丙酮铜(Cu(acac)2)为先驱体,以氢气为运载气,采用有机金属气相合成法(MOCVD)合成出C/Cu壳/核纳米线和纳米颗粒,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Raman光谱仪(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光谱仪(PL)、紫外-可见光谱仪(UV)等对产物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喷墨打印机(Dimatix283)和自制的丝网印刷初步研究了C/Cu壳/核纳米颗粒的在导电墨水的应用。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比研究沉积温度的增加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发现:沉积温度400℃时,石英玻璃板上的黄褐色产物C/Cu壳/核纳米线,当沉积区温度上升到450℃时,玻璃板表面的产物变成暗红色,主要由粒径约200nm核/壳颗粒组成,其中夹杂有少量长度约1μm的核/壳纳米棒,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纳米线开始消失,纳米颗粒逐渐出现。当沉积温度上升到600℃时沉积产物为黑色产物,由粒径在100nm以下的纳米颗粒组成。2.对比反应时间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发现:反应时间20min、30min时石英玻璃片上出现了短棒,短棒上表面粗糙,上面吸附了许多细小颗粒,形状类似“狼牙棒”,但是底端比较光滑,直径大约300nm,并且“狼牙棒”长度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变长。当反应时间变成4h后,吸附在纳米线上面的小颗粒消失。3.对比不同质量的乙酰丙酮铜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发现随着乙酰丙酮铜质量增加,纳米线的长度也相应的增加。乙酰丙酮铜质量越大,提供的C源和Cu源就越多,通过奥斯特瓦尔德熟化机制,Cu原子穿过C壳形成的Cu核就越长。4.发现C/Cu壳/核纳米线和纳米颗粒的光学性能与微粒的形貌、碳层的厚度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纳米线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SPR)相对于纳米颗粒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SPR)发生了轻微的红移,外包裹碳层越厚,SPR红移的越多。5.利用喷墨Dimatix283型打印机初步研究C/Cu壳/核纳米颗粒导电性能,得到稳定的分散在乙二醇中C/Cu壳/核纳米颗粒导电墨水,并且能在不同的承印物上打印。
其他文献
有机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也称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被认为最具竞争力的下一代显示器。OLED器件具有厚度薄、重量轻、抗震性能好、视角广、响应速度快、低温特性好、可弯曲等优点。但发光效率低,稳定性差和寿命短三大问题仍制约着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实用化进程。制约OLED器件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电子注入效率低,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制备碳基薄膜场发射阴极,以
H2S是环境中最常见的有毒气体污染物之一,经常被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油气废物处理和造纸工业,它经常产自于污水,垃圾堆,以及许多常规的化学生产过程中。但是,即使是少量的H2S
微纳结构作为表面等离激元(Surface Plasmons,SPs)光学研究的核心基础,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介质光栅/金属薄膜结构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可用于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发。本文基于介质光栅/金属薄膜结构,通过有限元方法研究了该结构中表面等离子体的激发和电场增强,并进一步设计了介质光栅/金属薄膜与银纳米立方体的复合结构,研究了复合结构中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和传播表面等离子体之间的共振
在特低渗油田水平井压裂过程中,为减少大量残液对地层的伤害,以及避免随压裂液注入储层的能量在返排过程中被释放而造成的浪费,室内对一种压裂兼驱油一体化工作液体系进行了
硫化镉(CdS)是一种受到广泛应用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CdS晶体属于Ⅱ-Ⅵ族化合物中的六方晶系,具有六角纤锌矿结构。由于其特有的物理性质和压电性能等,被广泛地应用于信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