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是中国近代报纸的摇篮与重镇。然而在殖民地环境下,中国知识分子的办报实践受到诸多限制。身处香港的中国报人,如何以传媒为工具表达自己的家国意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本文以中国近代第一份华文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话语分析法考察其新闻内容,探讨该报的中国意识何在,又如何表达。并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分析该报的中国意识缘何产生、有何特征。《香港船头货价纸》的新闻内容集中在政治、社会和商业等方面,报道范围涉及香港、中国内地和海外,为我们观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国社会和中外关系提供了一个视角。作为殖民地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在政治上认同英国,塑造港英政府的正面形象,捍卫英国在华利益。不过,其依然怀有一定的中国意识,这种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国家观念上,部分吸收了中国天下观与民族国家之理念,有限度地认同中国;二是在情感信念上,同情海内外华人的生存状态,批评清廷官吏贪赃枉法,抒发恐民心离散、国运衰微之忧虑,并表达出对中国发展洋务、变法自强的殷切期盼。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近代化转型,诸多方面都发生剧变。《香港船头货价纸》的中国意识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夹杂的特征,并且表达方式因新闻议题而异,时而直抒胸臆,时而委婉含蓄。《香港船头货价纸》的中国意识并非偶然诞生,香港特殊的社会环境是其孕育的土壤,内地局势是影响其发展的外围因素。通过分析报纸与社会的互动,我们能够认识香港华人社会的发展轨迹,感受到华人编者在洋人掌握传媒控制权下表达自己中国意识的努力。史海钩沉,以期对理解今日港人之国家民族意识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