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开窗减压术是治疗大型颌骨囊性病变的常规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小、保留颌骨功能及重要结构等优点。但该术式常需配合二期手术治疗,因此开窗后囊腔的变化情况及二期手术的时机,是开窗减压术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力图通过观察开窗后不同随访时期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的囊腔变化情况,为二期时机的选择及手术方式提供临床指导,以便提高大型颌骨囊肿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12年9月-2016年1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收治的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30例为研究对象,病程0.5-3.5年,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7-52岁,平均34.5岁。病变类型为:成釉细胞瘤(单囊型UA) 8例、含牙囊肿(DC)7例、牙源性角化上皮瘤(KCOT)15例。选取囊性病变长轴作为测量指标,术前曲面断层片显示囊性病变长径为 4.5-11.9cm ,平均6.3cm,病变范围 10-110cm2。开窗口选择近囊肿中心位置,且考虑囊肿塞的固位及戴取以便开窗口的维护,尽量保留病变区的牙齿,如囊腔存在间隔,则须贯通间隔,形成单一囊腔。术后制作囊肿塞,进行囊腔冲洗。每隔 3 个月复查CBCT,分别测量患者开窗前、开窗不同时期及开窗结束时的CBCT,临床上检查患者面型恢复情况及囊腔变化情况。应用 Materialise 软件公司的 Mimics17.0对病损面积进行测量,根据Nakamurara等的方法进行疗效分级:缩小率大于80%为效果良好,50%-80%为有效,小于 50%为效果不佳,其中完全愈合为治愈。分析颌骨大型囊性病变减压术后不同随访阶段的囊腔变化和成骨差异。对 3 组病变囊腔的术前术后病损变化的差值及变化速率分别应用 SPSS17.0 统计学软件中的t检验和 Spearman 关联性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1)开窗减压术可以显著缩小囊性病变的范围,术后第6个月、第9个月有效比例(△S>50%)分别为3.3%、46.67%,术后第12月以后有效比例(△S>50%)达93.33%;而效果良好比例(△S>80%)术后第6个月、第9个月分别为3.3%、43.33%,并随着开窗时长逐渐上升,至15个月以后良好比例(△S>80%)达63.33%;对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对DC的治疗效果明显;对KCOT的治疗效果较好,15例病例均显示有效,均行二期手术;对UA效果良好,8例病例中1例无效,4例效果一般,3例效果良好。 (2)在开窗减压术期间,囊性病变面积在 3 个月内就有显著的改变(P<0.01),减压6个月较3个月,病变面积也有显著缩小(P<0.01);减压9个月较6个月,病变面积有显著变化(P<0.01)(检验水准α=0.05),至12月病变面积趋于稳定。 结论: (1)开窗减压术治疗下颌骨大型囊性病变具有较好的效果,有利于口腔功能的保留; (2)开窗减压后,囊腔随时间延长逐渐缩小,在术后6-9个月达到成骨高峰; (3)开窗减压治疗后,囊腔变化在12个月后逐渐趋于稳定;二期手术可在此后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