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肿瘤切除、炎症及创伤等原因造成的下颌骨缺损,可以导致咬合关系错乱、咀嚼功能降低、下颌偏斜等一系列问题,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因此近年来对于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方法一直是研究热点,从血管化、非血管化骨移植到金属替代物、反求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等,希望可以寻求一种简便、安全、功能恢复好、创伤小的修复方式。目前下颌骨缺损修复方法主要是血管化或非血管化自体骨移植,其主要缺点是造成二次创伤和继发畸形。近年来,组织工程在骨缺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取得巨大进步,但实际应用于临床还有待时日。本文首先对同期行自体游离髂骨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自体松质骨异位预构建血管化下颌骨的动物实验研究,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第一部分目的:对同期行自体游离髂骨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非血管化/血管化两种髂骨移植形式修复下颌骨部分/节段性缺损术后的成活率。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在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同期自体游离髂骨移植修复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变类型、下颌骨缺损的部位和大小、修复重建方法以及骼骨的成活率。结果:血管化和非血.管化髂骨的平均长度分别为5.9±1.2cm和5.5±1.4cm(P-0.407);平均高度分别为2.7±0.4cm和2.3±0.6cm(P<0.05)。血管化骼骨和非血管化髂骨的总成活率分别为100%和76.2%(P<0.05)。非血管化髂骨修复重建下颌骨部分缺损和节段性缺损的成活率分为别91.7%和55.6%(P=0.055)。非血管化髂骨长度>5.5cm和≤5.5cm的下颌骨缺损的成活率分别为63.6%和91.7%(P=0.311)。结论:血管化髂骨适用于长度在8cm以内的下颌骨体部部分或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重建;非血管化髂骨适用于修复重建长度小于5.5cm的下颌骨部分缺损。第二部分目的:构建带血管蒂的下颌骨以修复下颌骨缺损。方法:将肋骨松质骨碎块填入预制的下颔骨外形钛钢支架中,植入5只实验犬背阔肌内并使胸背动静脉血管穿过钛网支架。术后3个月后取出标本,通过大体标本、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组织形成及血管化情况。结果:在实验犬体内再造出了以胸背动静脉为蒂的骨组织,并具有下颌骨的解剖外形;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证实,新骨形成及血管化较好。结论:应用自体松质骨可以异位预构建血管化下颌骨具有可行性,为下颌骨缺损修复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