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世纪初,蒙古族文人荣斋编写了一部弦索乐谱《弦索备考》(一八一四年抄本),它是除了古琴谱以外迄今为止中国音乐史上记录最为详尽和完整的一部弦索乐谱,其中收录了十三首弦索乐曲,分别是《将军令》、《合欢令》、《琴音板》、《琴音月儿高》、《舞名马》、《松青夜游》、《阳关三叠》、《十六板》、《海青》、《普庵咒》、《月儿高》、《清音串》和《平韵串》。全书共分六卷,十册,包括序文、乐器指法的介绍以及各乐器演奏谱和汇集谱。这十三套乐曲历史悠久,在当时的社会流传广泛,被荣斋称为“今之古曲”。荣斋编写此书以前,十三套乐曲“并无谱册可循”,只能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弦索备考》的编写为当时乐者提供范本以供演奏,也为后世之人了解清代文人音乐的风貌及审美意趣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更为今人复活古乐提供了依据和基础。此书的完成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本文研究的版本为曹安和、简其华译谱,杨荫浏校订的《弦索十三套》(1955年出版)。此书中,将《弦索备考》的工尺谱版本译成五线谱和简谱,更便于今人的研究。本文以《弦索备考》的十三套乐曲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型态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型态学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分学科,它在中国传统音乐学这一总体学科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中国传统音乐在音阶、宫调、节奏、旋律、结构、多声研究和作曲法等方面有自己的形态规律,形态的研究是中国传统音乐学研究的主要方面。运用型态学方法对十三套弦索乐曲进行分析,就是研究音乐本身,解锁古弦索乐的DNA。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第一部分从音乐本身的音阶、宫调、节奏、旋律、曲式等方面分别对十三首乐曲进行解读,力求精确分析出:1、每一乐句的调式调性、节奏旋律和结构特点;2、乐句的曲调来源以及乐句与乐句间的关系;3、乐段的调式调性和曲式结构;4、乐段间的曲调联系和结构关系;5、整首乐曲的曲调特征和结构形态。然后,第二部分从音乐发展及结构手法总结十三套弦索乐的共性规律。其中包括:1、结构乐句、乐段的手法:合尾式乐段与合头式乐段;单一板式控制下的乐句、乐段的排比、群式结构;连环扣结构的多层次运用。2、结构乐曲的手法:合头合尾多层次套叠;合头合尾循环性多段体结构;复杂的多段体结构。3、调性特征。最后,第三部分运用东方文化哲学思想观照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思维和审美意趣。据此,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弦索备考》所收录的乐曲,大多在调性上一宫到底,整首乐曲在同一宫调内进行。2、十三首乐曲均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进行发展,音乐陈述提纲确定、框架清晰、具备十分成熟的曲式结构。3、十三套乐曲均由各种片断性音调和多样化形态多次贯穿出现的“合头”、“合尾”、核心“音调”等,有时甚至是各种节奏型、技巧的这些内部结构性因素来进行音乐陈述。乐曲在它们的展衍、变化的过程中获得紧凑和浑然一体的音乐气氛和组织结构统一。综上所述,荣斋编写的《弦索备考》将乐器化和指法化程度极高的弦索乐以谱册的形式保存,为后人的演奏和研究提供了价值极高的文献资料。季羡林先生说:“我们中国文艺理论并不是没有“语”,我们之所以在国际上失语,一部分是我们自己的腰板挺不直,被国外一些五花八门的“理论”弄昏头脑。”本文对《弦索备考》进行音乐形态研究,挖掘其自身的完整体系和特点,试图解码古乐的基因,正是确立我们自己的“语”。这既便于今人解读古乐,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趣;也利于其在当代及后世的传播和传承;更是建立中国乐派,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