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来源 :上海水产大学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chao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2003~2005年7~9月我国大陆秋刀鱼渔船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的生产调查数据及相应海域表面温度(SST)、表面盐度(SSS)、表面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高度距平(SSHA)的遥感数据,首先利用效能比法和GAM模型对CPUE进行标准化修正,然后在以上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秋刀鱼渔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动情况,另外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将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和环境特征进行空间展布和统计,分析秋刀鱼渔场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文章分析结果如下: (1)本文首先利用效能比法及GAM模型对CPUE进行了标准化修正,并将标准化后的CPUE与名义CPUE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标准化后的各年CPUE值的变动幅度小于名义CPUE值。2003年8月、9月标准化后的平均CPUE为1.068t/net和1.273t/net,2004年7月、8月标准化后的平均CPUE为1.357t/net和0.866t/net,2004年7月、8月、9月标准化后的平均CPUE为1.288t/net、1.054t/net和1.091t/net。另外,运用成对双样本均值t-检验方法对标准化前后的CPUE进行检验,得出2003、2004年各月名义CPUE和标准化后的CPUE差异显著,而2005年各月名义CPUE和标准化后的CPUE不存在显著差异。 (2)通过对2003~2005年7~9月各月我国大陆在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的生产数据进行空间展布分析后得出,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主要分布在千岛群岛东南俄罗斯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线外侧42°00~48°00N,152°00~162°00E公海水域内,作业渔场随时间迁移在纬度方向上有向北变动的趋势,而在经度方向上有向东变动的趋势。按年分析渔场变动得出,各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分布有较大的不同,7~9月产量重心和作业次数重心皆在42°N以北,各月间有差异,但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从不同年份间比较来看,2003年与其他年份作业渔场差异较大,2004~2005年则基本一致。从同一年内各月份间比较来看,7月和8月间作业渔场重心移动范围较广,相距在2个纬度以上;8月和9月间渔场重心移动范围较小,基本上在2°×2°的范围内。分析各年平均日产量变动得出,各年8月的平均日产量均低于7月和9月,相应的CPUE值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而各年7月和9月的平均日产则相差不大,相应的CPUE值在1.10~1.30t/net之间。 按月分析渔场变动得出,7月渔场主要分布在42.00~46.00°N、156.00~159.00°E,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44.00~47.00°N、155.00~159.00°E,9月渔场主要分布在两个海域44.00~45.30 °N、155.30~156.30°E和46.00~48.00 °N、156.00~159.00°E,7~9各月渔场有由西南向东北变动的趋势。 (3)利用GIS软件将渔区总产量、渔区平均日产量分别与SST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后得出,西北太平洋公海7~9月秋刀鱼渔场主要分布在7~16℃表温范围内,各月南部渔场和北部渔场的SST分布有较大差异。7~9各月秋刀鱼作业表温范围逐渐变窄:7月为7~15℃,8月为10~16℃,9月为10~15℃。各月南部渔场1℃表温组距内总产量比重有明显不同,而北部渔场各1℃表温组距内总产量比重差异不明显。K-S检验结果显示各月形成渔场的作业表温可作为选择渔场的指标之一,即在南部海区各月选择渔场的SST指标是:7月为10~15℃,8月为13~16℃,9月为13~15℃;在北部海区各月选择渔场的SST指标是:7月为7~10℃,8月为10~13℃,9月为10~12℃。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主要分布在0.00-0.14℃·Km<-1>SST梯度范围内。从总体上看,在0.00-0.14℃·Km<-1>SST梯度范围内,CPUE随SST梯度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另外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在0.00-0.14℃·Km<-1>SST梯度内,CPUE和SST梯度呈显著性正相关。 (4)分析渔场与SSS的关系后得出,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主要产量分布在SSS为32.7~33.4范围内。在33.0~33.4范围内产量比重和作业网次比重均较高,分别超过全区总产量的61%和总作业网次的58%。从CPUE的变化趋势看,SSS超过33.2后,CPUE随着SSS的增高而下降。 (5)分别将渔区总产量、CPUE与海表面叶绿素a浓度分布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产量主要分布在0.20~0.70 mg/m<3>叶绿素浓度范围内,各年7~9月CPUE最大值出现频次最高的叶绿素浓度范围是0.50~0.55mg/m<3>。分析不同区域内各叶绿素a浓度组距上的生产数据分布,得出各月南部渔场产量在各叶绿素浓度组距内相对集中,而各月北部渔场的产量沿叶绿素浓度分布相对分散。K-S检验结果显示各月份形成渔场的作业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可作为选择渔场的指标之一,即在南部海区各月选择渔场的海表层叶绿素a浓度指标是:7月为0.30~0.70 mg/m<3>,8月为0.30~0.50mg/m<3>,9月为0.55~0.70 mg/m<3>;在北部海区各月选择渔场的叶绿素a浓度指标是:7月为0.35~0.55 mg/m<3>,8月为0.20~0.60 mg/m<3>,9月为0.30~0.50 mg/m<3>。分析发现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一般出现在叶绿素a浓度锋面附近。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主要分布在0.0-6.0×10<-3>·mg·m<-3>Km<-1>海表面叶绿素a浓度梯度范围内。从总体上看,在0.0-4.2×10<-3>·mg·m·<3>·Km<-1>海表面叶绿素a浓度梯度范围内,CPUE随海表面叶绿素a浓度梯度的增高呈上升趋势。最高CPUE出现在3.6-4.2×10·<-3>mg·m<-3>·Km。海表面叶绿素a浓度梯度范围内。 (6)本文分析各SSHA组距上的生产数据分布后,得出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主要产量分布在SSHA为-60~90mm的范围内,全区70%的总产量分布在SSHA为正的海域内。其中,SSHA为0~60mm范围内的平均CPUE最高,超过1.2t/net。
其他文献
基于北斗卫星的渔船实时监控系统,综合利用数据挖掘、计算机软件、北斗卫星定位、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有利于合理规划渔业生产,保护渔业资源,也为渔业管理提供了一种科学管理手段和
通过延绳钓作业方式捕捞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太平洋金枪鱼渔业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近些年的资源评估结果表明,在太平洋的各个海域,大眼金枪鱼的产量均接近或超过最
胚胎发育直接影响到鱼类早期的存活率和健壮程度,因此,开展外界多种生态因子及内部主要生化成分代谢与胚胎发育之间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实验生态学与生物化学等方法
本文分为两个主题:许氏平鲉的年龄和生长以及耳石图像计算机识别系统的设计。 在第一部分中,通过在青岛近海逐月采集许氏平鲉的样品,进行生物学测量,并摘取耳石。把耳石作
马氏珠母贝[Pinctadamartensii(Dunker)],又称合浦珠母贝,是培育海水珍珠的主要贝类,已成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部分地区的支柱产业。马氏珠母贝养殖业一直受到多毛类寄生病-
本研究针对中国对虾选育群体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Syndrome Vires,WSSV)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通过对不同中国对虾家系自然感染WSSV的抗病力比较,分析中国对虾各家系
抗菌肽又被称为抗微生物肽,是生物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拥有广谱抗病毒、细菌、真菌作用的活性多肽因子,相关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其是生物体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