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问题。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应用的主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离不开农民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其实现程度取决于农民自身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现代性水平。伴随着束缚农村发展的体制障碍逐渐消除,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归根结底是农民的社会改造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变农业人口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要改造农民文化、农民心态与农民人格。个人现代性(individual modernity)指的是个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认知态度、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一套基本素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我国农民的现代性逐渐增强,传统性逐渐减弱,他们的人格和社会心理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但是农民现代性的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理性积累过程。目前,在地域、个体及现代性因素等诸多方面呈现出“差序格局”,尚未完成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农民现代性的滞后制约了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关注农民的现代性问题,不仅可以探究农民社会心理的变迁和现代人格的获得情况,而且为农村实际工作提供政策参考,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现代化,对于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国内关于现代性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现代性的含义、人的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的形成、现代性的度量、现代性的影响因素等。关于农民现代性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集中于通过建立现代性量表对农民现代性水平进行度量以及农民现代性的影响因素。但这些研究在对现代性度量时选取的指标不够全面,而且已有的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关于教育、流动、大众传媒、城市经历等因素对现代性影响机制的研究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本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以江苏省农村劳动力为例,通过建立现代性量表对农村劳动力现代性的状况进行了度量,分析促成农村劳动力现代性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实证检验现代性对于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全文分为6个部分,研究内容及主要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对农村劳动力现代性的定量测度。逻辑路线为先行编制适合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代性量表,再进一步展开对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的现代性现状的描述。研究结论表明:江苏农村劳动力的现代性主要受到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内在涵养、开放观念、公共权责、经营能力和生存能力等7个因子的影响,这7个因子对现代性衡量的累积贡献达到48.018%,能够较有代表性的刻画农村劳动力的现代性。其中,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内在涵养成为构成农村劳动力现代性的前三大要素。研究内容二:不同迁移状态下农村劳动力现代性的状况。逻辑路线为先行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江苏省农村劳动力现代性总值,再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迁移状态下农村劳动力的现代性水平。研究结论表明:不同迁移状态会引起农村劳动力现代性水平的差异,仍在外出群体的现代性得分最高,总分为0.0700分,已经回流群体得分为0.0621分,从未外出群体得分为-0.1088分。仍在外出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展现了较强的沟通能力、主观意识和经营能力,但是,其对城市工作与生活非常审慎、对公共事宜比较漠然、对城市生活节奏不够适应,他们在开放观念、公共权责、生存能力等3项因子的得分较低;对于已经回流群体而言,他们展现了较好的内在涵养、开放观念、沟通能力、公共权责和生存能力,各项分值比较稳定;从未外出群体的现代性多数处于负值状态,其优势主要体现为较高的公共权责。研究内容三:农村劳动力现代性的影响因素。逻辑路线为先行总结归纳农村劳动力现代性形成的影响因素,再进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各因素对现代性影响的路径。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劳动力的现代性主要受到了劳动力迁移、人力资本和个人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经历是农村劳动力现代性获得的重要渠道,此外,社会资本对现代性则不存在显著的路径关系,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层次较低。研究内容四:现代性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及生产效率的影响。本研究关注的主要范畴设定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增长(而非工业),基于此,本文特别就现代性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及生产效率的影响机制展开论述,此部分的研究对象为农村劳动力中的从未外出与已经回流的农民群体(不涉及仍在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即农民工)、关注结果为农民的农业收入及生产效率变化(不涉及非农收入及非农产业)。研究结论表明:人均耕地面积、年龄、培训、社会资本、风险偏好和所处的区域对农民的农业收入有显著性影响,而现代性综合值对农民的农业收入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现代性中的7个分类因子对于农业收入的影响作用有正、有负,可能相互抵消。其中,内在涵养、开放观念、公共权责等现代性分类因子对于农业收入的作用方向为正,另外,沟通能力、经营能力、生存能力等现代性分类因子对于农业收入的作用方向为负。此后,本研究进一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农民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衡量,再应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现代性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研究结论表明:年龄、健康、垂直协作、经营类别等因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影响,现代性的内在涵养以及开放观念因子也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贡献。综上所述,我国农村劳动力现代性的提高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将提高农村劳动力现代性,作为我国今后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作重点之一。通过推动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等措施培育农村劳动力的现代性,鼓励和引导那些拥有较高现代化素质的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和就业,以促进现代农业形成真正可持续性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城乡统筹以及新农村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