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30年代初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时期,被称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恰逢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大危机。河北省身处华北地区工业区的核心地带,在危机时期,其制造业发展呈现较为明显的区域特色。在整合大量统计资料的基础上,构建了 1929年和1933年河北省制造业产值数据,并在GIS技术的支撑下,分析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期间,河北省制造业产值结构变化和行业空间布局变化的不同特点。从制造业产值结构变化上看:在工厂与手工业方面,以棉织业和服用品业为例,手工业产值出现较大程度下降,而工厂产值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工厂表现对手工业较强的替代性;在城市工业与乡村工业方面,城市工业产值下滑幅度较小,乡村工业产值下滑幅度较大,尤其是乡村棉织工业几近于破产。在河北省制造业总体发展方面,小部分行业产值下滑,大部分行业产值上升,但是总产值下滑幅度较大,产业发展呈现严重地衰退状态。1933年河北省制造业产业结构与全国的相似,产业结构非常不合理,轻重工业失衡。但相比于全国,1933年河北省制造业的化学化工类行业生产优势明显。从产业的空间布局变化上看,在传统行业与新兴工业方面,传统行业表现为原有的产业中心地位的衰落。产业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扩散,扩散方向由冀东北部和西部向南部扩散,由冀东向冀中和冀南地区扩散。但其产业集聚化程度下降。新兴行业则相反,进口替代类化学品制造业基本没有发生产业的扩散,但是产业集聚程度在逐步上升。出口导向类的服用品制造业在区域上不仅没有扩散,反而出现地域的收缩。从制造业整体来看,产业区域分布由河北省的东部北部向南部和西部扩散。这一时期,全国制造业发展呈现严重衰退,产业结构,仍是以轻工业为主,与河北省不同的是,全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中饮食品制造业占有绝对性的优势。而纺织与服用品制造业优势不甚明显。河北省部分行业衰退的主要阻力是这一时期的经济大危机与日本对东北和华北侵略的影响、租税、各种摊派、高利贷和连年灾害的打击以及手工业先天劣势。而部分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力是国民政府和省政府的努力以及金融资本的大力支持与技术和管理的应用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