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赤霉病(Wheat scab)是世界麦类作物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也是我国和四川省小麦生产三大病害之一。生产上使用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等真菌病害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研究发现,许多真菌都已对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其中也包括小麦赤霉病菌。我国在1992年从浙江发现第一株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小麦赤霉病菌株。如今,在我国的江浙一带,小麦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为掌握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水平以及四川省小麦赤霉病优势致病菌种禾谷镰刀菌的遗传多样性,我们对2008-2010年间四川14个地区的小麦赤霉病菌进行种类鉴定、抗药性监测和RAPD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四川小麦赤霉病穗上的185个菌株被鉴定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燕麦镰刀菌(F avenaceum)、三线镰刀菌(F. tricinctum)、串珠镰刀菌(F moniliforme)、黄色镰刀菌(F. culmorum)和雪腐镰刀菌(F. nivale)等6个种,它们的分离频率分别为95.14%(176)、2.16%(4)、1.08%(2)、0.54%(1)、0.54%(1)和0.54%(1)。用3个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测定菌株的致病性分化情况,结果表明,6种镰刀菌均能致病,但小麦赤霉病菌菌株间致病性强弱差异较大。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了2008-2010三年间四川地区的185株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没有测出EC5o值抗性倍数达3倍以上的菌株。所有测试菌株的EC5o值在0.3853~1.5243μg/mL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相差3.956倍,平均EC5o值为0.6238μg/mL。EC50值大于敏感基线的菌株占所有测试菌株的62.05%。所有菌株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值居于0.8910~5.3910μg/mL之间,MIC值最高的菌株也是抗性倍数(EC50值)最高的菌株,采自遂宁市蓬溪县。四川185个菌株的平均EC5o值与MIC值分别为0.6255μg/mL和1.7381μ/mL,它们的极值均超过省外菌株。用6个随机引物对87株禾谷镰刀菌进行RAPD分析,共扩增69条带,集中在300-1000bp之间,多态性位点频率占79.71%,表明四川省禾谷镰刀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在0.0581-0.6380之间。经过聚类分析,所有菌株明显分为3组,第Ⅱ组有82个菌株,占全部菌株的94.3%,第Ⅰ、Ⅲ组分别有3、2个菌株。单个地区的禾谷镰刀菌不能大部分聚类在一起,说明四川全省的禾谷镰刀菌不具有明显的地域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