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三个不同时期的劳动理论及其特点

来源 :华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wee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兼以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研究状况为参考,着重讨论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对劳动必然会涉及的问题,包括对劳动的内涵、劳动的历史地位和特点,作出的不同回答。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外部分学者有关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研究状况;分析了与马克思劳动理论密切相关的两条线索,即政治经济学的线索和西方哲学的线索;同时也将本文选题的角度和思路稍微作了交代,阐明了写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的架构等。
   第一章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时,马克思重点考察了“劳动”和“异化劳动”,把劳动的本质作用和劳动的发展提升到了哲学和人类学的高度。由于更偏重于价值判断和道德理想,所以此时的劳动概念现实性显得不足,带有非科学的抽象性质。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在确立唯物史观时,把劳动作为实践的基础进行解读。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马克思不仅确立了唯物史观,而且对劳动的解读在这里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阶段马克思对劳动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实践不仅通过劳动取得了现实基础,更使劳动本身具有了本体论意义,这对后来的实践哲学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这一阶段关系到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解读过程中的连续性问题,而且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会从异化劳动理论走向劳动价值理论。
   第三章论述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概念的解读有了一次重要转变。马克思讨论了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物质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他对劳动概念的解读也由原初的异化劳动理论,经过在唯物史观确立过程中的发展,转变为劳动价值理论。回答了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什么马克思要提出一种新的劳动理论去淡化早期的异化劳动理论?这样的转变是否存在着某种可能性和必然性?此外,在本章中将总结和归纳出马克思在解读劳动概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特色。
   第四章主要分析卢卡奇哲学视野中的劳动概念和它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在早期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这本著作里,卢卡奇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关劳动概念的论述,进而提出了物化理论与物化劳动的概念,从而迎合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中的非科学因素,重新把马克思哲学拉回到黑格尔哲学的视域中去;在晚期的著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里,卢卡奇同样是从研究马克思的《资本论》入手,通过对劳动的二重性的分析,以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劳动的意义。在他看来,劳动这一范畴始终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概念,它不仅是对实践的基本规定,同时带有明确的本体论意义,这一方面又再次印证了马克思的劳动概念的价值。从“继承”到继承,卢卡奇的这种转变,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与马克思学说之间体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因此,认清卢卡奇的劳动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发展马克思哲学,而不致于走向马克思的反面。
其他文献
魏晋美学是中国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单元。作为魏晋美学的创造者与承载者,魏晋士人体现出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他们有一个令后世文人悉心向往的身份——名士。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社会背景的混乱,儒家思想的式微,魏晋玄学的兴起,道佛两教的影响,凡此种种,塑造了魏晋名士独特的形象特征,并体现于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命意识以及思想观念之上。  本论文展开对魏晋士人形象的研究,从整体上
学位
承载着道教思想、演化大“道”意象的道教图像是一个巨大的图像艺术宝库,尤其是道教所创建的庞大而神秘的符咒和神真图像系统,是世界宗教文化和图像艺术中的奇葩。符咒图像以“云篆天书”结合图形符号的表现形式,成为中国道教最鲜明、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神真图像隐喻深远的神仙信仰反映了先民超越生存局限的生命律动,推动了道教文化的发展。  在这两种极富个性的生命图像的感召下,道教运用独特的想象力进而演绎出了符箓、经
汉娜·阿伦特是美国犹太裔学者,活跃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学术界,以政治学理论研究见长,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论革命》、《共和的危机》、《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以及晚年著作《精神生活》二卷本等。阿伦特思想丰富议题广泛,人们较多地关注于她的政治学说、政治伦理学、政治判断、公共领域、政治与哲学、政治行动等理论,并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纵观阿伦特前后一生的思想运思,她一直致力于思考如何提
学位
奥康纳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独具特色,共分为三个部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设想。这三个部分紧密相连,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奥康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是为了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构建自然、劳动与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为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准备理论武器。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论述,又引出了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这一理想社会蓝图的构建。
学位
综观经济史的变迁,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逐步产生,它的产生天然就是为了促进实体经济更好地发展。自虚拟经济诞生,就利用其优良特性为实体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虚拟经济自身也不断大规模扩张。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的流动为主体,靠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并以意向性的扩散将这种价格体系放大到整个社会结构的经济运行方式。虚拟经济是源自虚拟资本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所形成,伴随着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活
学位
尼采是19世纪最具批判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批判哲学颠覆了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尼采哲学主要集中于对传统道德哲学的批判,他一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传统价值的重估。在尼采的价值重估中,柏拉图和基督教的道德论是其主要的批判对象,尼采将自己称为“反柏拉图主义者”。尼采通过对柏拉图-基督教道德论的形上学基础的批判和对其道德论形成的心理学分析,实现了对柏拉图-基督教道德
学位
德国著名古典唯物主义哲学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以其独树一帜的人本主义幸福观奠定了他在西方伦理学史上独特地位,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幸福观的意义与价值不仅在于他建立了系统的幸福论体系,还在于他以人本主义幸福观为基础探讨了幸福观与宗教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把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的人本主义幸福观有助于号召人们追求现实的利益和幸福,用“爱”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团结起来,为实现人类的共同幸福而斗争,这
学位
彼得·辛格是极力主张将伦理拓展到动物的哲学家。彼得·辛格动物解放理论是关于动物伦理的现代讨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其理论的矛头所指是西方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林林总总的物种歧视。彼得·辛格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人类对动物的统治,导致动物成为人类的工具,其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根源在于西方宗教神学和相关的哲学文化传统。尤其是近代以来,由于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人对动物的主宰表现得更加明显。人们不仅利用大量的动物进行动物
学位
本文首先概述了非经典逻辑模糊逻辑的缘起、模糊逻辑不同于普通逻辑的模糊集合论基础,以及隶属度、语言变量、模糊概念、模糊命题和模糊推理等模糊逻辑的基本概念,同时介绍了模糊逻辑最为基础的一个基本模糊逻辑系统BL。其次是探析了与模糊逻辑相关的三个哲学问题:模糊思维问题、模糊逻辑视野下的真理问题以及悖论问题。所谓模糊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以反映思维客体的模糊性为特征,并使思维过程运用非精确性的认识
学位
彼得·弗雷德里克·斯特劳森是英国哲学家,于1905年发表了《论指称》一文,在文中对罗素的理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这使人们重新思考指称理论问题。  依据斯特劳森的《论指称》一文,本文对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比分析斯特劳森与罗素二人的相关理论观点并指出各自的理论贡献和存在的问题。最后简单介绍了克里普克、塞尔对指称理论的发展。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章先简单介绍了斯特劳森的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