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御选唐诗》成书于康熙五十二年,是由康熙选目定篇、儒臣依次编注而成的一部官修唐诗选本。本文致力于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细致的研究,在掌握其书概貌的基础上,挖掘“御”(官方色彩)和“选”(选本性质)两方面的价值意义,并对其在当时和后世形成的影响进行探究。正文分别由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从编选背景、选诗宗旨、版本体例等方面对《御选唐诗》进行基础性研究。《御选唐诗》产生于康熙对前代唐诗选本“不遍不该”的不满中,秉承着康熙“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及“以唐为法”的诗歌观而诞生。在其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六种版本,分别为:清康熙内府写本、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内府刻朱墨套印本、清康熙间北京三益书屋刻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荟要本及清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体例方面也颇有特色,其以帝王为先的行文顺序和推尊正统的“引证注释”法皆暗含着康熙对于文化领域的意识渗透。其次,探究《御选唐诗》的选目情况及成因。《御选唐诗》的诗歌体式选录情况大致为“众体兼备,尤重律绝”;对中唐诗歌和诗人较为偏好,其中对中唐诗人钱起、刘长卿及唐代帝王唐太宗、唐玄宗更是显露出不同于其他唐诗选本的特殊倾向;诗歌内容方面多选写景咏物类和交游酬赠类,对唐代奉和应制诗也较为推崇。将《御选唐诗》与同一时期相类性质的诗歌选本《御定全唐诗录》作比较,更进一步印证了这些选诗特色在《御选唐诗》中的体现,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康熙文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对该书的影响痕迹。最后,从《御选唐诗》编选目的、流传情况、接受情况及实际影响这条线索展开探讨。为达成编选该书的期待效果,《御选唐诗》在流传中得到了清代统治者以各种形式进行的推广,使得《御选唐诗》对当时文坛、社会确实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其独有的政治性质既推动了它的流传,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也阻碍了它的接受,使其难以达到家传户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