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对大众健康的威胁越来越严重,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从细胞受体与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分子靶向药物已凭其特异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等特点,逐步成为国内外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3,9-二氮杂四星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分子靶点的虚拟筛选,设计并合成一系列的3,9-二氮杂四星烷类化合物,为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首先,3,9-二氮杂四星烷类化合物的抗肿瘤分子靶标的筛选。在Autodock4.0软件平台上,利用反向分子对接方法,选取6,12-二苯基-3,9-二氮杂四星烷-1,5,7,11-四羧酸乙酯(Ia)为初始结构,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GFR-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Janus激酶1(JAK1)、Janus激酶2(JAK2)、糖原合成激酶(GSK-3β)、粘着斑激酶(FAK)、法尼基转移酶(FTase)、cFAMS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九种靶标进行筛选,确定FGFR-1、GSK-3β和MMP-7是3,9-二氮杂四星烷可能的抗肿瘤靶点。其次,3,9-二氮杂四星烷(I)抗肿瘤靶点的分子的设计和虚拟筛选。采用分子对接的方法,对所设计的44个含有不同取代基的3,9-二氮杂四星烷分别与FGFR-1、GSK-3β和MMP-7三个肿瘤靶点进行对接研究。通过对对接结果的分析,确定拟合成的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最后,3,9-二氮杂四星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采用理论计算和紫外可见光谱的方法,研究4-芳基-N-芳基-1,4-二氢吡啶类化合物光稳定性。以4-芳基-N-芳基-1,4-二氢吡啶为原料,在光照的条件下,进行[2+2]环加成反应的研究,得到一系列的3,9-二氮杂四星烷。通过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方法,对3,9-二氮杂四星烷的光合成机理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