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整治作为一种维持耕地占补平衡、协调人地关系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它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规划区及其周边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了避免或者降低土地整治潜在的生态风险,在规划实施之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预先作出判断,以实现整治规划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以庆阳市华池县为研究区,以2015年为基期年,运用相对风险模型(Relative Risk Model)对《华池县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作了生态风险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宜耕土地开发与土地复垦4种整治项目的权重,以乡镇为评价单元求取综合分值,将华池县15个乡镇划分成4个风险小区,并确定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整治、宜耕土地开发和采矿废弃地复垦4种土地整治项目为风险源;结合整治项目在各种地类中的分布情况,选取耕地、林地、草地、采矿用地、居民点以及未利用地6种地类作为生境;根据整治活动对项目区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将生态受体确定为土壤、水环境、生物物种和景观格局4个方面。(2)借助Arc GIS统计得到各风险小区中风险源和生境的面积,并据此计算风险源密度、生境丰度和暴露系数;构建暴露—响应的概念模型,进行暴露—危害分析,确定响应系数;按照相对风险公式计算各风险小区的相对风险值,I至IV区分别为1.24、5.50、11.59、3.21;从风险源风险值来看,宜耕土地开发项目在各风险小区的生态风险均较高,从生境类型和生态受体的风险值来看,II区、III区生态风险较高,I区、IV区相对较低;按照相对生态风险值的大小,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低风险(I区)、中风险(IV区)、较高风险(II区)和高风险(III区)四个级别。(3)根据风险等级与各风险小区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农用地整治宜实行农用地、林地、牧草地的综合治理。其中,耕地整理宜开展水平梯田建设,在生态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规整零散地块,开发撂荒、弃耕土地与宜耕荒草地;基本农田建设不仅要提高农田通达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更要完善整理区域内的沟、渠、路、林等配套设施,在道路沿线、河流沿岸配置防护林、护岸林,在有条件的区域改旱地为水浇地,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主要对象为废旧宅基地和靠山窑洞,受黄土易崩塌的影响,庄基需要不断更新,因分布零散,较少形成整治规模,整治难度相应增加,建议就近迁至条件较好的行政村或中心村,对原宅基地复垦还耕;受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限制,未利用土地开发难度较大,加之待开发土地的利用潜力比较小,建议将此类土地的开发、复垦和耕地整理结合起来;在采矿废弃地复垦的过程中,因石油开采压占、挖损等破坏植被、改变原有田、林、草生态系统及污染地下水等,亟待开展废弃矿区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恢复原生地貌或其它适宜植被,发挥林地、草地、农田等的多重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