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逐步由以高热量的食品为主转变为以低热量的食品为主。据统计,国内经济较发达城市居民的蔬菜摄入量已超过谷物摄入量,居各类食品消费之首。蔬菜在城市居民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蔬菜需求的空间分布由原来的分散需求转化为大规模的集中需求,蔬菜的消费呈现连续性、经常性和城市消费的规模性等形式,从而形成了蔬菜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结构等方面的不均衡。这就促使蔬菜生产和流通结构的调整,朝着适应城市集中需求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对蔬菜的需求。事实上,蔬菜流通作为联接蔬菜生产与消费、联系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中间环节,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只是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之前乃至改革开放初期,长期被人们所忽视,更谈不上效率一说。然而,蔬菜流通受自身独特性和复杂性的限制,在理论研究及实证研究方面尚处起步阶段,相关研究的数量和质量都明显不足,旨在系统探讨蔬菜流通效率的研究则更是鲜见。因而,对蔬菜流通效率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便显得极具现实和理论意义。正是基于此,本研究结合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相对全面地研究了京郊蔬菜流通效率问题。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科学的方法指导研究工作。运用产业经济学、市场经济学、物流经济学等相关理论,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实际,对房山、门头沟、怀柔、延庆、大兴、昌平、顺义、通州、密云、平谷10个京郊蔬菜生产区县进行调研,采取经验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现实分析与中长期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第一,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流通演变过程的梳理,明晰了蔬菜流通效率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等问题;第二,通过对京郊蔬菜流通的现状与流通效率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京郊蔬菜流通效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第三,构建了京郊蔬菜流通的效率模型,通过效率模型分析将其评价工作量化,得到京郊蔬菜流通效率的各个评因子标对其影响程度的大小,并对比评价因子的排序状况,梳理出影响流通效率高低的四个决定性的评价因子,同时着重对评价因子损耗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通过对蔬菜流通体系发展的国际比较分析,把握了京郊蔬菜流通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效率提高的障碍、以及国际经验对京郊地区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分析,得到了一些主要结论和创新成果。其一,将蔬菜流通效率界定为“流通过程中各种产出与各种投入的直接或间接比较”,有助于相关评价和实证分析,同时应将流通风险类因素纳入到蔬菜流通效率影响因素的考察范围;其二,北京市蔬菜流通体系的发展有着自己的独特脉络,市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改革是蔬菜流通体系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然而当前却面临着诸多问题,制约着蔬菜流通效率的提高;其三,应当立足北京市情,并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从提高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推进蔬菜交易方式创新、加强流通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及信息服务水平、推行流通市场化、企业化和连锁化、加强政府支持和保障力度等诸多方面,积极行动,以提高京郊蔬菜流通效率;’其四,本研究将是第一个把京郊蔬菜流通效率的评价指标用量化方法表示出来,使得蔬菜流通效率中的各个影响因子有一个比较明确、完整的排序,为今后京郊蔬菜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奠定一定的研究基础。最后,本研究从流通渠道、流通市场、流通技术、流通信息、流通政策五个层面提出了提高京郊蔬菜流通效率的一些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