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督教于1549年经由罗马耶稣会的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之手传入日本。丰臣秀吉随即采取了禁教政策,时至德川幕府更对教徒展开了彻底镇压。因此,日本的基督教遭受沉重打击,教徒几乎全军覆没。步入近代以后,西方各国通过工业革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出于资本积累的需要,开始寻求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并将目光转向东亚。结果,日本受到西方各国关注,成为其争夺的目标。因此,日本无法再继续维系由锁国政策所粉饰的太平,被迫实施开国政策,结束了闭关自守的状态。各国开始在日本国内兴建使馆;传教士们也再次来到日本,为重新传教做足准备。另一方面,德川幕府虽然寄希望于通过锁国、禁教和幕藩体制建立起的三角模式来维护其封建统治,却因开国失去了锁国的一角,又由于传教士的再次到来动摇了禁教。加之幕藩体制的弊端致使其与各藩的矛盾逐渐激化,日本国内展开了倒幕运动,明治政府取代被推翻的德川幕府登上了历史舞台。为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所折服的新政府,出于构建能与西方各国匹敌的新日本的意图,在开始着力于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引进学科、制度、科学技术等物质文明的同时,依然保持着对基督教的高度警戒。但是,在西方各国的压力和自我改革需求的夹缝中,明治政府不得不转变对基督教的态度,由禁止到默认再到公开承认。然而,日本一旦通过对西方文明的摄入实现了快速的发展,其国内的国粹主义势力亦不断壮大。基督教所主张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也逐渐成为阻碍天皇制绝对主义政府建立的存在而受到排斥。明治政府的态度,由之前的接纳转变为尽力防止基督教势力的扩大,并通过实行反基督教教育打击基督教。论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从外来思想受容的视角,对日本明治时代基督教的受容问题及其影响展开具体考察和分析。明治是一个努力建设近代国家的社会需求与力图确立天皇制绝对主义的相互对立的思潮不断交替主导社会主流的时代,剖析这一历史时期的日本思想史的发展状况,无疑是把握日本近代社会发展脉络的重要手段。论文通过三章展开论述。第一章,依据日本的开国、禁令布告的废除、自由民权运动、欧化主义等四个重大历史史实,来把握出于建设近代国家的需要而进行的基督教受容。被西方各国所迫实施开国的日本,以发展成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为目标,一直专注于引进西方文明的成果。但在引进过程中,无论如何也无法去除已扎根于其精神深处的基督教。因此,只能通过废除禁令布告以默许它的存在,并在镇压由国民发起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同时,采取欧化主义政策,以欢迎的姿态公开承认基督教。第二章,探讨试图建立天皇制绝对主义的政府,为了加深对基督教的迫害而在国家神道、帝国宪法和教育敕语、内村鉴三不敬事件、文部省训令第十二号等四个历史事件中所使用的手段。为了谋求国民精神的统合,明治政府实行了神道国教化的政策。但是,由于这一政策与近代政治理念中政教分离、信教自由的原则相违背,政府又转而利用帝国宪法和教育敕语,来培养反基督教的精神。如此一来,因教育敕语而产生了内存鉴三的不敬事件,围绕该事件宗教和教育的争论愈演愈烈,舆论也逐渐向排击基督教的方向倾斜。同时,政府趁机公布了文部省训令第十二号,将其迫害手段从个人信仰的层面扩展到对教会学校的管制。在历经接受和排斥的过程后,最终基督教虽未彻底达成本土化,却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章,集中于日本日历的变迁、女子教育的开拓、伦理风俗的变革等三个侧面,分析基督教在受容过程中对日本社会所产生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最后,依据接受和排斥两大基线,对日本明治时代基督教的受容问题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即受众层只停留在社会中上层的基督教,最终虽未能实现日本的本土化,却对日本社会影响深远,甚至可以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一窥其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