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羌族是在美丽云朵间游走的民族,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人们的视线也更多的倾注于这个有着多元独特性的民族,在历史里羌族女性曾有过至高无上的“母权”话语空间与“女神”地位,也是唯一拥有妇女节(瓦尔俄足节)的民族。但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的沿袭,让社会性别规范下的两性意识根植于宏大国家叙事的意识形态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与神秘性,也让羌民族成为媒介新颖内容的形式呈现,而影像里的羌族女性形象往往成为民族文化里的特殊符号,对民族身份持有者与受众都形成一定的指示意义。影像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对少数民族女性树立与建构个体或民族身份,以及族群认知、族群身份获得、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旅游、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时间的纵向上,描绘出历时性时代变迁中羌族女性的境遇与形象流变的历程,从古代书籍、史诗、神话传说故事里,到解放前庄学本对西部边陲民族的摄影图片中,再到建国后羌族女性在影像里的成像中,力图对羌族女性形象做一个全景式的概述与分析。再到不同的媒介,对羌族女性形象在媒介里的形象建构与诉求进行分析,纸质媒介选择1949年-2010年《人民日报》新闻报道、1980年第1期-2010年第10期《民族画报》民族杂志;网络媒介选择1997年-2010年《人民网》网络新闻,以及两部电影《羌笛颂》、《尔玛的婚礼》,两部纪录片《桃坪羌寨我的家》、《我们的冬》为研究对象,以直观可见羌族女性形象为视点,援引社会性别、视觉文化、符号学、意识形态等理论方法。探讨在羌族影像传播中女性形象是如何建构与塑造,视觉的场域里的形象是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媒介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之一对女性形象的建构如何起作用,在影像传播与现实中的羌族女性是如何表述与自觉,以及在图片或影片中,女性形象暗含的符号所指。试图以新的视觉和媒介少数民族女性形象批判介入其中,从媒介宣传建构的女性形象的文化、民族元素呈现、社会角色等视觉微观维度意蕴下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社会环境等意识形态的细微变化,揭示媒介对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塑造与建构的本真。另外,结合深度访谈生活中的羌族女性,将影像里建构的“形象真实”与社会生活里的“真实形象”相比对,讨论影像对羌族女性形象建构与功能再到族群身份、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羌族女性形象在民族身份的关照下有其独特的文化研究价值,也是笔者写作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