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滁菊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Ramat.)Tzvel.’Chuju’)位居四大药菊(’滁菊’、’亳菊’、’贡菊’、’杭白菊’)之首,是茶用、药用两用佳品,主要产于滁州。’滁菊’虽然种植历史久远,但是多数菊农多在闲置田块小规模种植,仅依据各自经验进行栽培管理。缺乏系统的、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以致’滁菊’的产量和品质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进而严重限制了产业的发展。本文从’滁菊’优质种苗的筛选开始,通过设定不同定植期、不同定植密度、不同摘心和抹芽方案,制备富硒’滁菊’,运用生物炭提高’滁菊’抗涝能力,为’滁菊’的高产优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5种定植期、3种定植密度进行二因素共15个实验处理以及单因素3种摘心方案处理,定植期分别为5月4日(A1)、5月17日(A2)、5月31日(A3)、6月9日(A4)、6月24日(As);定植密度分别为40cm×40cm(B1)、50cm×50cm(B2)、60cm×60cm(B3);摘心方案分别为自然生长、摘心1次、摘心2次,分别于现蕾期、盛花期测量株高、冠幅、茎粗、一级分枝数、二级分枝数及植株老化程度,于期分批采收,统计一茬花数、二茬花数、三茬花数、无效花蕾数并进行单株计产以比较不同栽培措施处理对’滁菊’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定植期的推移,株高和冠幅有下降趋势,A4和As两个定植期的株高和冠幅显著小于A1、A2和A3定植期的,A1、A2和A3之间株丛的冠幅差异不显著;定植期为5月17日和5月31日,定植密度为50cm×50cm时单株产量最高,而定植密度为40cm×40cm时亩产量最高。经过两次摘心的’滁菊’,二级分枝数显著增加,株型更加低矮紧凑,单株产量最高。2.在大田栽培条件下,分别在’滁菊’生长期的8月23日、9月8日、9月24日、10月11日叶面喷施50mg/L的亚硒酸钠;另在’滁菊’生长发育的同一时期(10月11日)喷施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喷施浓度分别为5mg/L、10mg/L、30mg/L、50mg/L、80mg/L,通过测定收获后’滁菊’干花花朵中硒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对’滁菊’中黄酮、绿原酸等主要有效成分的影响,探讨’滁菊’最佳的喷硒时间和喷硒浓度。结果表明:9月8日和10月11日叶面喷施亚硒酸钠,’滁菊’花朵中总硒、茶水中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中9月8日喷施,花朵中有机硒的含量最高,9月8日和9月24日喷施,可以显著提高’滁菊’中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随着喷施硒浓度的升高,’滁菊’花朵中硒的含量显著提高,黄酮的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3.’滁菊’产区所在华东地区夏季降水量大,持续时间较长,’滁菊’易遭受涝害胁迫,通过盆栽实验,设6种生物炭添加水平(0 g.kg-1)、(5 g.kg-1)、(10 g.kg.1)、(30 g.kg-1)、(50g.kg-1)、(100g.kg-1),探讨添加不同量生物炭对’滁菊’耐涝及其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g.kg-1和100 g.kg-1水平下’滁菊’能够正常生长,株高、冠幅、分枝数、茎粗等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添加量小于50 g.kg-1时生物炭不能缓解’滁菊’涝害,植株长势弱、叶片萎蔫发黄、着花数少、花的外形品质下降、产量损失比较大;各处理盆土性状测定结果发现,添加生物炭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孔隙度,使土壤通气流畅、暂时减缓降雨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的影响。4.分别于现蕾期、盛花期通过比较’滁菊’留桩苗、分株苗、扦插苗、脱毒苗的株高、冠幅、分枝数、茎粗、枯叶数、单株花数、单株产量、并测量单花鲜干重、花径,以评估不同来源种苗’滁菊’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滁菊’脱毒苗长势强壮,单株产量、花朵色泽品质都显著优于其他三种种苗,四种’滁菊’种苗生产的产量排序为:脱毒苗>扦插苗>分株苗>留桩苗。5.对’滁菊’进行不同程度的抹芽处理,即植株分别保留A(三个一级分枝)、B(四个一级分枝)、C(五个一级分枝)、D(六个一级分枝)一级分枝数,自然生长的植株为对照,于盛花期进行采收、测产并测定黄酮、绿原酸等内含物的变化情况,比较不同抹芽处理对’滁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抹芽处理的’滁菊’花直径、舌状花长、舌状花宽、舌状花数量、管状花数量、单花鲜重、单花干重都显著大于自然生长的对应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