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人类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ICVD)占了大约80%。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一般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有二:①严重管腔狭窄引起脑血流量减少;②斑块成份脱落致脑栓塞。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前者较为重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证实颈动脉粥样硬化真正因为管腔狭窄引起缺血低灌注导致脑卒中的只占其中一少部分,而多数为斑块成份脱落导致的脑梗死,即动脉-动脉栓塞。因此,对于斑块不稳定性的研究就愈发显得重要。 斑块不稳定性(Instability of plaque)的概念有如下两个方面:①斑块的成份易于脱落致栓塞;②斑块的结构不稳定易于在短期内急速进展导致管腔堵塞,比如说血栓形成、斑块内出血。不稳定性斑块组织形态学特征包括以下几种:大的脂核和较薄纤维帽的斑块;破裂的纤维帽上面有血栓形成;纤维帽下有坏死核心的斑块;斑块坏死核心靠近纤维帽以及纤维帽局部变薄者更易破裂;斑块异质性;斑块表面溃疡形成。目前高分辨力超声检查对于颈动脉上述类型不稳定斑块的特征可以很好地加以识别。本课题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型,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三组,对不稳定性斑块的危险因素、血脂、脂蛋白水平及血液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计数、颈动脉管腔狭窄度进行了研究,并通过统计学分析来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伴发郑州大学2《X娜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危险因素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明确部分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否仍为斑块不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血脂及脂蛋白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和白细胞计数与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斑块不稳定性与管腔狭窄程度或斑块大小的关系。为今后临床中识别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以及干涉其危险因素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资料和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2年12月至2003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颅脑CT、MRI等确诊,并有严格的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最后符合标准者共112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44例,年龄3小86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脑梗死患者61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35例,TIA患者16例。所有病例均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依照超声检查结果,按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标准给予详细的分型,最后将112例分为三组即颈动脉正常组、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分别记录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等危险因素;于入院次日清晨安静状态下测血压获得脉压值;按常规检测每例患者血脂及脂蛋白(Tch、TG、Ap)AI、A价B、HDL、LnL、L卜a)、血浆纤维蛋白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进行比较;超声下确定管腔狭窄程度按长轴管径测量法,借鉴欧洲颈动脉外科实验法(ECST)计算最大斑块所在部位管腔的狭窄度。将患者狭窄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发病24小时后颅脑CT的进行双侧大脑半球缺血性病灶的计数。分别比较三组上述指标的差异。 所有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O统计软件进行,分类指标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定量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ne~场吸y ANOVA),结果以均数士标准差(x士S)表示。结果 1.所有nZ例患者中,其中颈动脉正常组33人,稳定性斑块组38人,不稳定性斑块组41人;一侧有明显动脉硬化表现者31人,双侧均有明显动脉硬化表现者48人;斑块多分布在颈动脉分叉处周围;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者79例,占70.53%,有不稳定性斑块者41例,占所有病例的36.66%,占存在颈动脉硬化病例的51.90%;郑州大学2004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危险因素的研究 2.三组患者双侧大脑半球缺血性病灶计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F=6.19,P<0.05;三组间相互比较,不稳定组与其它两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1,0.031;说明此种超声分型法确定的不稳定性斑块与临床表现有着一致性; 3.老年、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斑块不稳定性的发生率分别高于非老年组、无高血压组、无糖尿病组、无高脂血症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显著性;而在性别、冠心病、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上,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显著性;不稳定性斑块组脉压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其P值小于0.05,差异有显著性。 4.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及低密度脂蛋白异常率明显高于稳定性斑块组,P值小于0.05,差异有显著性。而其他各项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不稳定性斑块组与稳定性斑块组之间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血浆Fg值差异均有显著性。 6.不稳定性斑块组管腔狭窄程度与稳定性斑块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1.本研究发现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