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英译文本研究——毕中飞国宇当《代玉小米说》走中向英世翻界译的比困较境研与究希望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chem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翻译的中国当代小说《玉米》(毕飞宇著)英译本THREE SISTERS作为研究对象。从可译部分、难译部分、几乎不可译部分三大方面挑选出大量实例对《玉米》的英译文本细读研究,以期探讨中国小说走向世界的困境与希望。毕飞宇的《玉米》有着独特的叙事技巧,小说的第三人称叙事者的感知经常被限制在某个或某群人的感知状态(或者说叙事者的感知经常处于某个人、某群人的感知域、心理域、意识域、情绪域),叙述者的感知世界其实同一于这个乡村某个或某一类人的感知世界,或者说作者试图让他的叙事者摹拟这个村子里某个人或某类人的精神、心理、情感主体,通过这样独特的叙述呈现乡村种种纷绪的心理意识、复杂的权力纠缠、幽深的情绪漩流,这是《玉米》作为小说的最独到、最具创造性之处,同时也是理想翻译中最值得关注、最紧要之处,对于译者最富挑战性之处。但是葛浩文在这方面的翻译似乎不能尽如人意。  在现阶段,在中西方不平衡的文化交流中,这样的翻译毕竟使一部当代中国小说获得了英语世界的部分读者,获得了欧美阅读与批评的一定程度的关注。在现阶段,无论是对于欧美一般读书界,还是对于译者葛浩文而言,也许毕飞宇还只是一个“当代中国”作家,未必是一个“在叙事艺术上有独特追求”的作家。在这个意义上,葛浩文对一个“当代中国”作家的翻译是成功的。中国作家从一个叙述东方神秘国度故事的作者,终于成为一个“叙事艺术上有独特追求”的作家,或许还有很多时间需要等待。中国当代作家的创作,一旦是因为艺术,是因为思想和艺术的深刻性、独创性,不是因为“中国”----无论它是被看作香格里拉还是被看作狄斯托邦(Dystopia),被欧美翻译接受,翻译者所关注的将首先是艺术本身,就此而言,中国当代小说的翻译之路还有很多很长的探索、追求的维度和路程。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与可能均与此相关。
其他文献
巫文化是上古时期华夏先民在繁衍生息,推进社会生产与文明发展中所创造的一种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原始文化,并成为万物有灵崇拜时期综合性原始文化的结晶。巫文化融汇了原始
《大戴礼记》是一部重要的礼类基本典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思想价值,受到学者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其编者及时代、与《礼记》关系、文本校释、各篇内容、研究史等方面取